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会场全景
与会代表
地方社科院如何突破高端新型智库建设的瓶颈
发言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靳方华

     

      当前,地方社科院正处在向高端新型智库迈进的重要转型期。各地改革面临着机构调整、人才培养、成果评估、绩效激励等共性问题,亟待理清发展思路,创新思维方式,创造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一.综合性高端智库建设面临的共性难题
      1.机构设置不能适应新职能要求。建设综合性高端智库是新时期地方党委政府对地方社科院发展的明确要求,而大部分地方社科院科研和行政机构设置经年久远,存在科研方向不明确、运行不顺畅、机构名称与时代脱节等问题。研究所之间独立封闭、自成体系,不利于团队攻关和集团作战。传统的层级制科研架构与现代信息和决策的快捷反馈之间的矛盾凸显,科研协同不够、机构运行不灵敏的问题愈发突出,机构设置与新型智库要求的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服务社会等职能越来越不匹配。与此同时,机构编制的硬约束对机构调整形成强制约,腾挪的空间非常有限,有些地方机构调整甚至寸步难行。
      2.激励不足导致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不足。公益1类事业单位的定位虽然保证了财政资金对生存需求的基本投入,但对发展需求的投入缺口仍然很大,发展的动能远远不足。而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双刃剑效应开始凸显,绩效和收入分配调整的空间很小。工资津贴受刚性限制弹性不足、职称制度的固化、职数硬约束、科研经费使用制度的僵化和上升通道匮乏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动能的不足。
     3.智库成果评价和考核体系缺失。传统的科研评价体系强调以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为主的“硬考核”,并且多年来围绕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这套考核机制不断补充、修订并固化,各地都形成了体系严密、庞杂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标准。但智库建设对科研活动提出许多新要求和新变化,诸如软科学研究、协同研究、团队协作研究等都是过去科研“硬考核”很难估量的,尤其是对咨政建言、舆情引导和公共外交等智库活动的评价和考核,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无法覆盖。智库成果考核办法的缺失造成科研人员仍然按照传统考核标准发力,盲目追求论文类成果,与智库建设有关的应用性研究积极性不高。
       4.智库平台建设虚而不实。各地为适应新型智库建设需要,相继成立了各类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但作为智库平台的研究中心在定位、组织架构、功能目标等方面不甚清晰,有的研究中心虚泛化,有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同质化。权责不清晰、奖惩不对等导致研究中心运行效果不佳。大部分研究中心由于缺乏具体运行人员而成为空壳,研究中心的项目选题缺乏谋划,科研管理松散。对于智库平台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实现高效、便捷、直通,如何培育智库品牌,如何开发智库产品体系,如何拓展智库成果转化和上报渠道,如何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等,这些问题都没有专人来负责组织和运营。
      5.研究所与研究中心、行政与科研发展缺少协调和合作,职能部门服务效能不足。智库建设是项系统工程,缺少不了科研与行政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现实情况是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之间“两层皮”。研究所的学科调整步伐缓慢,研究中心则缺乏科研人员的全力支撑,缺乏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智库成果,两者在人才培养、力量整合、对外交流等许多方面不能挖掘现有潜能,不能体现研究特色及学科优势。行政与科研部门之间受限于规章制度,在人才引进、经费管理上缺乏沟通。在科研选题、智库成果报送等方面,信息互动交流不充分。职能部门服务效能不足,一些职能部门分工交叉、权责不清,服务覆盖有缺口,与上级部门衔接不紧密。智库协调、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等方面不能提供足够支撑。创新服务能力不高,在思维方式、服务效率、沟通联系、吃透政策等方面拘泥于遵章守纪,缺乏创新思维和引导行动。
      二.建设综合性高端智库的基本思路与举措
      1.用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地方社科院应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抢占话语体系、话语权和智库建设的主导权出发,立足各地研究基础、社会需求和发展定位,重点跟踪和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系统谋划综合性高端智库建设的路径。和高校智库比较,地方社科院系统没有双一流、985之类的国家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和设计,这是地方社科院综合性高端智库建设的最大制约所在,所以更需要搞好自身的顶层设计。设计的重点就是机构、学科、人才、成果和保障等几个方面。综合性高端智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按照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原则,明确机构的职能定位、学科发展方向、人才一揽子计划、总体绩效考核与激励约束等方面系统谋划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把机构优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考核评价、制度调整等统筹考虑,推出智库建设的改革举措和实施方案。在推动科研机构调整的同时,联动推进行政后勤服务效能提升。
      2.用特色学科抢占科研阵地。在政府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和社会智库的多路合围下,地方社科院突破发展瓶颈的法宝就是巩固和发展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方向,用特色抢夺科研资源和阵地,围绕区域特色,寻找智库建设突破口。各地在机构设置上都强调突出区域特色和重点领域,,重点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和课题,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智库品牌。如内蒙的草原生态研究、广州的岭南文化研究、湖北的长江经济研究、吉林的满铁研究、天津的舆情研究等都是结合各地实际和科研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各地社科院都有多年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本土优势的学科和科研方向,应抓住用好这些传统优势和特色,做精、做强自己的优势领域,开拓本土化研究、省市情分析预测等新兴领域,主动与高校和政府研究部门形成差异性,有意识的培育和壮大自己的智库品牌和智库产品体系。
      3.用智库平台盘活各类资源。各地在编制和职数等硬约束上都非常难突破,更需要用创新、协同、开放、共享的思维构筑发展平台。当前解决机构硬约束的可行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各类软组织的作用。地方社科院应围绕智库平台建设这个核心抓手,抓住中央和各省(市区)大力发展智库机构的发展机遇,依托科研所,整合现有智库平台,积极打造智库联盟,利用外部资源,培育智库品牌,理顺体制机制,补齐成果转化和对外交流等发展短板,做实智库机构。围绕地方智库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分工,以智库平台为抓手,合理调整传统学科方向和人才结构,抓住重点领域、重点方向、重点问题、重点人才,推动智库规模和结构的优化。
      4.用成果评价推动科研转型。传统的成果评价体系和方式是制约科研人员向新型智库研究转型的最大障碍。地方社科院亟待在学术共同体建设和智库建设的评价方面找到一条平衡之路。这个平衡既能满足科研人员学术能力、学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又能体现将科研工作的重点引导到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上去。因此,各地需结合考核传统的人员状况,重新调整成果评价体系,按照转型和提质两个方向展开。一方面,需要鼓励高水平期刊、专著等成果,坚定不移的推出一批与学科建设方向吻合、得到学界认可的高质量成果。另一方面,在坚持质量基础上,积极拓展应用型成果的评价范畴。将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咨政研究、论点建议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现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软科学成果纳入到成果认定的范围内,给予足够的支持和认可。
      5.用交流合作放大智库功效。地方院普遍缺少域外交流合作,尤其是国际间交流合作,这对建设综合性高端智库影响很大。随着智库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社科院充分发挥了交流合作的功效,例如广州社科院开展英美访学和国际智库交流、天津社科院开展东北亚门户城市交流合作等。还有一些地方社科院成立了专职推动智库交流合作的机构,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今后应补全交流合作的短板,满足智库项目管理与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的多种诉求。加强国内外访学、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拓展和扩大对外合作空间。
 

主办单位:沿边九省区新型智库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