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王观泉先生图书、信件、日记等文献展览开幕 作者:复旦大学图书馆 来源:复旦大学图书馆 更新时间:2021-11-07


      2021年10月18日上午,“逝者如斯夫——王观泉先生图书、信件、日记等”捐赠资料展览开幕仪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中心举行。

      王观泉先生是著名文史研究专家和美术史专家,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陈独秀研究会名誉会长、瞿秋白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在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王观泉先生出版了多部著作,研究领域涉及美术、文学、史学等多个领域,亲身参与了当代文史研究、美术研究等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

 

(展览陈列王观泉先生著作)

 

 

 

 

      2017年6月,王观泉先生逝世,享年85岁。先生过世后,亲属将其收藏的图书、信件、日记、手稿等大批资料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为感谢王观泉先生家属的捐赠义举,更为纪念王观泉先生光辉卓著的学术生涯,复旦大学图书馆特举办此次展览。


 

展览开幕式出席嘉宾

      王观泉先生女儿 鲁秀 (目前定居美国,线上出席)

      王观泉先生侄儿 王明中

      王观泉先生好友丁景唐先生女儿、当代学者、传记作家、国家二级编剧 丁言昭

      王观泉先生好友、团结出版社华东选题研发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1984届校友 张安庆

王观泉先生好友、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陈挥

 

      开幕仪式由复旦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侯力强主持,他向捐赠人、王观泉先生的女儿鲁秀女士表达了诚挚感谢。鲁秀女士目前在美国工作,通过远程连线参与了本次开幕仪式。她对复旦大学图书馆为筹办此次展览所做的努力及各位嘉宾的出席表示感谢,很欣慰父亲的研究成果与相关资料能被整理展出并服务于学术研究。王观泉先生侄儿王明中先生、捐赠联络人丁言昭女士、张安庆先生先后致辞,深情回忆王观泉先生的治学与生活往事。先生过世后,众多文化机构、书商蜂拥来访希望接收资料,最终鲁秀女士决定将父亲的书籍、信件、日记等资料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希望凝结父亲一生治学心血的文献资料能够为后来学者所用,延续相关领域的研究。陈挥教授回忆了与王观泉先生相识的经历,并高度评价王观泉先生在党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陈思和馆长在致谢辞中谈起与王观泉先生的创作交流与书信往来,表示图书馆将悉心保管、整理好这批文献并持续开展相关研究课题建设。王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仍坚持写作,这份研究遗产在这里将会与未来的“知音”相逢。

 

 

 

 

 

      开幕仪式结束后,嘉宾们前往特藏展厅参观了本次展览。


策展人导赏



 

       展览概况

      本次展览从鲁迅研究、萧红研究、郁达夫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瞿秋白研究、陈独秀研究、美术研究、王观泉日记8个专题入手,展示王观泉先生在文学、党史、美术领域的学术成果;同时,通过王观泉先生留下的信件资料,展现王观泉先生在学术领域的交往活动,折射一个知识分子与他所处时代的艰难互动,凸显前辈学者的人格魅力。


 

      历史在场感

      “我们在展柜里展陈了知名学者、文化名人、名人后代的来信,让观众在对话情景中感受王观泉先生的学术品格与人格魅力。”


 

      展品撷珍

 

 

迅友人曹靖华、唐弢致王观泉先生的信件


 


      曹靖华是著名翻译家,1925年参加鲁迅主持的未名社,曾帮助鲁迅搜集苏联优秀版画和革命书刊。鲁迅先生称赞他"一声不响,不断的翻译"的辛勤劳作精神,并于1931年出资在三闲书屋出版曹靖华的译著《铁流》。曹靖华致王观泉先生的信件中,感谢王观泉赠《鲁迅年谱》 一书,并勉励他在鲁迅研究道路上多“作些贡献”。该书于1979年出版, 第一版畅销三万册,仅香港一地就订购800册。此书也是向国外销售的第一种《鲁迅年谱》。这封信已经发黄发脆,边缘有撕裂、掉片,王观泉先生精心修复并专门用塑料袋保存,可见王观泉先生对此信的珍视程度。


      唐弢从1930年代开始业余创作,以散文和杂文为主,其⻛格接近鲁迅,并因此与鲁迅结识并成为好友。鲁迅先生去世后,唐弢参加了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并几十年如一日从事鲁迅佚文的补遗工作,成为鲁迅研究领域的奠基者之一。在致王观泉先生的信件中,唐弢先生称赞“《鲁迅学刊》办得甚好”。《鲁迅学刊》是王观泉先生和好友王世家等人创办的刊物,在1980年代初,这份刊物深受鲁迅研究界的关注。该刊物前四期的封面均由王观泉设计,每一期的头像设计、背景设色上

都独具艺术匠心,简洁大方又不失学术严肃品格。唐弢也是一位藏书家,受鲁迅影响,喜欢收藏毛边本书刊,并出版了《晦庵书话》。唐弢在信中写道,“如尚有毛边本,能多给一册,不胜感激”,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该刊物在美术设计、学术质量方面的水准。

 

 

小说集《跋涉》背后的故事

      萧军、萧红两人合著有短篇小说集《跋涉》,这也是两人的处女作,但苦于无钱出版陷入困局,后由好友舒群积赞助50块大洋凑够印刷费,终于在1934年由哈尔滨五画印刷社印刷。此书印数颇少,只印行1000册,刚送入书店发售,又遭到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当局的查封、焚毁,以至此书绝版。萧军、萧红后来因战乱颠沛流离,也没有保存此书。1946年抗战结束后,萧军“再返哈尔滨时,偶于故书市中购得”此书。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作家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在萧红孤身陷于香港的最后40天,只有好友骆宾基陪伴着她走完最后的凄苦人生。1966年3月27日,萧军睹物思人,在内⻚写下“购书记”,其中“珠分钗松,人间地下”几个字不难让人想到两人的悲剧情缘。展柜中保留的萧红好友萧军、骆宾基、舒群致王观泉先生的信件,隐约透出历史深处一缕微音,仿佛萧红在死前写下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仍然如猿鹤凄鸣,久久回响。


      对于今天的读者和研究者来说,幸运的是,王观泉先生在1970年代末根据萧军藏本复制了此书,为现代文学研究保存了一份宝贵的萧红研究资料。王观泉先生制作的是私印毛边本,内⻚上复印有萧军1966年写下的“购书记”。该私印毛边本1979年10月由黑⻰江文学艺术研究所第一版影印,共5000册,此后各种版本均依据此私印毛边本而来。


 

汉学家葛浩文与王观泉先生的交往


 


      葛浩文是萧红铁粉,也是萧红著作的海外翻译者,对于萧红作品走向世界并掀起“萧红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葛浩文还是诺⻉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的英文翻译者。展板中展示了葛浩文1980年代初与王观泉先生在东北萧红故居的合影及王观泉先生陪葛浩文拜访著名文史专家丁景唐先生的三人合照。展柜中陈列的则是葛浩文这次东北之行后致王观泉先生的信件。在信中葛浩文感谢王观泉先生在东北之行中的照顾,并说“我看咱们将来可以作些有意义的事情”。从此,两人的跨国友谊保持了近40年。

 

《达夫书简——致王映霞》出版背后的故事

      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春⻛沉醉的晚上》等作品广受读者欢迎,他追求王映霞并最终以悲剧收场的爱情纠葛,在文坛上纷纷扬扬亦引起不小的⻛波。1980年代前期,王观泉先生在王映霞女士授权下,将郁达夫写给王映霞女士的情书整理为《达夫书简》出版。整理过程中,王观泉先生的父亲亲自为王观泉抄写这些信件。此书出版后,王观泉先生在自留本扉⻚饱含深情写下感谢父亲的话。这些抄写稿和王观泉的自留本现都保存在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中心。这部书的出版也在读者和研究界掀起郁达夫热潮,并为郁达夫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展柜中展出的王映霞、郁达夫的儿子郁⻜、侄女郁⻛、孙女郁嘉玲致王观泉的信件,都是王观泉先生在写作郁达夫传记过程中搜寻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复旦之缘

 


 


 

王观泉先生爱好收藏,保留了许多⺠国邮品,也保留了自己与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人士的大量来信。本次展览中有两张1939年的明信片是王观泉先生于2015年5月9 日捐给复旦大学档案馆的藏品。1939年,既是复旦大学⻢相伯校⻓百年寿辰,也是⻢相伯校⻓去世的年份。第一张明信片庆贺⻢相伯校⻓百年寿辰,邮戳日期为4月6日,第二张明信片追悼⻢相伯校长去世,邮戳日期为11月26日。翻阅王观泉先生2015年日记可⻅,4月份日记中贴有他致陈思和教授的通信草稿,提及⻢相伯明信片和复旦南迁往事,并承诺要把明信片捐给复旦大学。日记、信件草稿、明信片、复旦情缘几个因素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一段冥冥中的缘分。

 

 

策展人推荐书单


 

 

 

 

      王观泉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学术上的累累成果,更以自身的治学与生命轨迹诠释了一位学者的高贵品格。这批捐赠资料对于研究当代文史、美术等学术体系建构和当代知识分子轨迹,有着重要的史料与研究价值。为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利用一手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特藏中心日前也已正式启动特藏研究课题项目,王观泉及鲁秀珍夫妇日记及个人文献资料研究入选首批推荐课题。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