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院庆活动
院庆前夕拜访老领导张恒轩
日期:2010-11-29 来源:李牧航

   

    2010年9月3日是我院50周年院庆的日子,为了更多地了解我院历史,8月16日下午,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访了我院初建时期的老领导、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前身)主任张恒轩老先生(以下简称“张老”)。采访过程很顺利,张老虽然已经85岁了,但他思维敏捷,相当健谈,着实令我们钦佩不已。交谈中,他翔实地介绍了学部的情况,许多至今尚无文字记载。采访结束后,笔者思绪万千,特将采访录音摘要整理,付诸笔纸,作为历史的见证。
    记者:您好张老,省社科院的前身是1960年9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以下简称“学部”),从60年代学部的成立到现在已经过去50年了,9月我院要举行庆祝活动,您作为学部的主任,是我院的第一任领导,在5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前夕,很想请您介绍一些学部刚成立时的情形。
    张老:好。应该说,我省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经过了长期、曲折的过程,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记得当时学部的办公地点在南岗区龙江街20号,那时,社科部在一楼,二楼是省委统战部。抗战时,那里还曾是东北军的一个办公部门,现在那个地方是省委保密委员会所在地。
    当时,我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理论、宣传和新闻这三个战线的事。新闻战线,所有的报刊、杂志我都管;那时,宣传处是最重要的一个处,曹志(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处长;理论处处长是抗战时期的老同志,60年代初的处长是高骞,“文革”后他到省社科院当了院长……
    学部成立时,我兼任学部主任,吴子文任副主任。学部下面有办公室、情报资料室两个处级单位,还建了临时党支部。有哲学所、经济所、历史、俄语、政法、文学和新闻等,一共有七个研究所。很多所长都是重量级人物,比如,哲学所所长由哈军工(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系主任沙克上校担任,经济所所长是冯兰瑞,就是现在的著名劳动就业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记者:学部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绩?
    张老:学部成立之后,哲学、经济、历史等所工作开展的比较好,他们办的大事我都过问过,比如历史所写出了东北党史及抗联史。同时,还解决了一个大争论,就是经过调查,用研究工作证明了东北抗日战争的时间段问题。现在,好多人只知道八年抗战,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从1931年就开始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东北各地陆续发展起了抗日联军,东北抗战时间应该为十四年。从全国来说是八年抗战,从东北来讲是十四年抗战,最后我们确立了中国抗日战争东北战场十四年的提法。应该说,这是学部成立之后,历史所做出的理论建树。
    记者:那么其他所呢,您还记得哪些情况?
    张老:哲学所和经济所也做了一件很大的事。记得在1962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联合编写大学政治教材的教科书,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建设三种教科书。我们在长春待了四个月,学部的哲学所所长沙克和经济所所长冯兰瑞各自带领三个人参加了东北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此项工作由三省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共同领导,最后,编写的教科书供给东北各大学使用。另外,中央让各省先编写,然后各地合起来参加全国的编写工作,所以说我们的责任重大。
    记者:编写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张老:在编写哲学教科书时,遇到一个很大的争论,就是是否把“顶峰论”(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写到教科书里。我反对“顶峰论”,我是硬把“顶峰论”从书里拿下去了。所以,后来在“文革”的时候,有人就给我写大字报,说我反对“顶峰论”、反毛泽东思想。但现在看来我的做法是正确的,“文革”后,邓小平首先就对“两个凡是”提出了批评,后来,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入,“顶峰论”的观点和影响,得到了批判和澄清。
    记者:我们从我院大事记中了解到,学部并未直接过渡到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这期间,有一次精简机构和研究所的调整下放。您能具体谈一谈吗?
    张老:那是为了贯彻中央的“八字方针”。清楚记得在1962年的元旦,省委下发文件对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经济所交由省计委领导,哲学所和俄语所设在黑大,历史所转到哈尔滨师范学院,文学所设在省文联,撤销了新闻所和政法所。直到1963年初,调整下放工作才基本结束。
    记者:张老,学部的机构也在那时撤销了。后来,到了1964年又成立了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请您谈谈您的具体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张老:当时社科部与省社联的办公室在一起,到“文革”前,先后有4位秘书长主持过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第一任秘书长是林炎,当时他是林业大学的党委副书记,我亲自把他调过来做社科部和社联的秘书长,他调走以后,我提名调松江地区地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毓华来做秘书长。后来,又调上来两个人做副秘书长,一个是省委学习室主任李哲,一个是黑河地委宣传部长吴冈。我要开展工作,办事情,主要就靠这几位秘书长,他们有事情向我汇报。而下面处室的情况我就记不清了。
    记者:张老,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情况吧。
    张老:1963年秋天,中央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议,我和省里几个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要求各省都成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开展理论研究和普及宣传。
    到了1964年初,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省委宣传部开始酝酿建立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紧接着,省委批准建立研究所,派原松江地区地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毓华同志任副所长,主持建所工作。省委宣传部还将学习室的经济学组、哲学组等划归研究所。这样,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就正式成立了。9月,历史所和苏联远东所也划过来了,共设了6个处级单位。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与省社联合署办公。当时,我兼任所长、党组书记,党组归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文革”开始后,在1969年,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机构被撤消了,直到1973年,省委发出文件恢复了该机构。
    ……
    访谈期间,张老还谈到一些很有价值的事情,我们都一一记录了下来。虽然还有很多话要问,但是考虑到张老的身体,我们适时地结束了访谈。临走时,张老深情地对我们说,“我身体不如以前了,走不动了,不能参加院里的庆祝大会了。现在,社科院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我希望社科院的未来会更好”。
    整个采访中,张老先生和蔼、慈祥的面容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衷地祝愿他健康长寿,晚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