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回忆/纪念/感言
刘 景 林:回忆剑白同志二三事
日期:2010-08-26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剑白同志,在担任省委书记(当时设省委第一书记)的一段时期,曾兼任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这是省社会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社会科学事业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剑白同志对省社会科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也给予有力的领导和支持。
    一次选址
    1978年10月我被调到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此后,历经了两次院址搬迁。第二次搬迁的选址,是由剑白同志决策和谋划的。
    第一次搬迁是由当时的花园街搬到白家铺,即现在的学府路三道街20号。省社会科学院1979年经省委批准正式成立时,院址在南岗区原花园街124号,即现在的联发街62号《学习与探索》杂志社、《黑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和64号省社科联的原址院内,与省社科联在同一个院内办公。原来的办公楼已经不能适应人员增加的需要,其中一栋楼楼是一级保护建筑,不能拆除,院内又无扩容建筑新楼的地盘,尽管区位很好,也只能搬迁。
    当时哈尔滨市规划部门对市内核心区控制很严,由于我们急于新建搬迁,哈市帮助征用了当时的白家铺农用地盖了新楼。新楼盖好搬迁后,办公面积扩大了,比较宽敞。但有两点不足:一是交通不便,当时院里没有通勤车,院址附近又无公交车,职工上下班不方便;二是办公楼坐南朝北,门前是一条道,道北是白家铺菜农的积肥场,夏天苍蝇群聚,嗡嗡乱飞,经常跨道飞到院内,影响职工情绪。有人编了几句顺口溜:道北苍蝇嗡嗡叫,道南学者苦苦笑,绿头苍蝇过大道,飞进院内轰不跑,不怨苍蝇瞎胡闹,只缘院址不太好。院里职工对这个新院址不尽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院里想找一处较好的地址新建办公楼。剑白同志知道后,与哈尔滨市有关方面沟通帮助选址。剑白同志从1972年10月至1978年2月曾担任哈尔滨市委书记、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对哈市情况熟悉,又德高望重;哈市对选址给予有力支持,最后确定在友谊路即现在的院址建楼。学府路原来的办公楼和院址,后通过换建转给当时的哈尔滨建设银行所属的哈尔滨投资专科学校。
    在新建院部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给予有力的支持。新建大楼是高层,建设过程中建材又涨价,原来预算的经费偏紧。院领导把省委书记孙维本同志请到友谊路院址视察正在建设中的新楼,维本同志在院领导陪同下,走上水泥预制的新楼的二三层,他表示省里要给予资金支持,把大楼建好。有了维本同志的明确指示,省计委(现在的发改委)和财政厅给予大力支持,建设新楼缺口的资金解决了。当时的基建办的同志起早贪黑,辛苦操劳,终于把大楼建好。
    当时,友谊路办公大楼14层,左边是二层楼的食堂,右边后院有车库。附近没有高层建筑,省社科院是“鹤立鸡群”,非常显眼。新院址前面是友谊路,后面是松花江,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搬到新院址后,大家心情舒畅。后来,院领导曾经设想在附近盖职工住宅,请来了哈市规划局的同志帮助策划,但当时友谊路和松花江一线建楼的一段规划控制很严,不准盖住宅楼,盖住宅楼的设想没有实现。规划局的同志说,你们社科院大楼这一带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几年后,才有市社科院、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哈报业集团等单位在附近建楼。
    一次谈话
    1980年夏天,剑白同志邀我谈话,主要是听他谈经济理论和经济研究问题。
    剑白同志是一位理论修养、理论素质皆高的高级领导干部。这与他的学习勤勉和丰富阅历有关。从1937年8月,他历任延安中央党校学员、马列学院研究员,抗大八大队主任教员、六分校政教科长、总校政教科长。1946年后,曾多次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和党的书记等职。1979年10月以后,剑白同志曾兼任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省城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在兼任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党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建设转移,理论界面临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为此,他提出创办院刊《学习与探索》,号召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省实际进行研究,为振兴黑龙江撰写文章。同时,他身体力行,亲自参加科研实践,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在《学习与探索(内部版)》等刊物上发表。主要著作有《经济问题探索》和《萍踪集》等,于1985年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和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0年夏天,剑白同志邀几位我省经济学界的中青年学者讨论经济理论问题,交流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这天,约我到他当时在道里的住宅谈话,他主要谈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及拨乱反正问题。他的主要看法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30多年,对过去的经济建设实践应该有个说法,这中间又经历了十年“文革”,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要对十年“文革”中被颠倒了的是非进行拨乱反正,要对过去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要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理论。
    二是关于价值规律和价格问题。他说,自觉地依据价值规律进行价格改革,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要以成本作为商品定价的基本依据和最低的经济界限。第二要实行多层次的价格形式。第三要合理地制定某些商品之间的比价。
    三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他说,首先是商品经济问题。总结苏联和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否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现实和客观的必然。其次,我们要允许几种经济成分并存,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再次,扩大企业自主权是我们改革经济体制中的一个重大的决策,它将产生深远影响。
    四是关于经济研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他说,在延安时特别讲求理论联系实际的 学风。咱们省社会科学院在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要重视对黑龙江实际问题的研究,特别是搞经济研究的。尽管这段话不多,却语重心长。
    上述谈话内容和观点,在他的《经济问题探索》文集中都有体现。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亲耳聆听剑白同志的理论见解和殷切期望,使我很受教益、很受鼓舞,对于我以后在科研和科研组织工作中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科研方针和树立良好的学风、文风都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我记得省委、省政府对省社会科学院的办院方针特别关心和重视,后来形成了“三结合、三为主”的办院方针,即理论问题与应用问题研究相结合,以应用问题为主;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以现实问题为主;全国问题与本省问题研究相结合,以本省问题为主。省社科院和经济所的同志认真贯彻办院方针,注重本省问题研究。记得我在经济所从事研究工作时,所领导王绍顺、杨遇春、蒋立东,室主任李弘烈、唐文斌都给我们树立好的榜样。杨遇春、蒋立东、倪伟勇同志与哈师大和省国营农场研究所的同志一起研究并推出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史》,农经室主任唐文斌经常带领研究人员到农村调研,武恒聚、白津夫、战学卿、武秀兰、李文臣、李艳秋等也经常参加城乡经济调研和资料整理,我曾参加《哈尔滨市集体经济问题调查》、国务院及当时的副省长陈云林委托的由所长杨遇春研究员为课题组长的《黑龙江省农业规模经济调研》,还参加了由室主任李弘烈研究员为课题组长的《黑龙江省轻工业经济问题研究》,得到了当时主管工业的副省长安振东的支持和肯定,他还亲临社科院来看望轻工课题组的同志。实践表明,大家没有辜负剑白同志和省领导的殷切期望。
    一次参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剑白同志和我都是被选出的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当时,剑白同志已经是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早已不再兼任社科院院长了。能和老书记、老院长一起参加这样重要的会议,深感荣幸。在人民大会堂开会休息时,我和剑白同志合影留念。
    会议期间的一个晚上,剑白同志找我谈话,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对会议文献的学习体会和对外经贸研究问题。他认为,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次大会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说,这样给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定位,也是一种实事求是,对我们建设这个国家很有好处。参加这次大会,并倾听了剑白同志对会议精神的深刻理解,使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有了深刻的理解。记得参会回来不久,我撰写和发表了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业化》,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论述了有关问题。
    这次会议文件还强调了要坚持对外开放。因此,剑白同志又特别谈到了要加强对外经贸研究问题。他强调,对外经济贸易,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黑龙江省这个边境省来说更有特殊意义。他说,要抓住对外经济贸易的战略问题开展研究。我省对外贸易前景十分广阔,需要研究的方面很多、内容很宽、范围很广,不可能一下子抓起来,应当着重研究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关键性和战略性问题。一要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增长速度,如何使之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问题。二要研究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生产成品出口和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搞进口原料加工出口问题。例如,充分利用国内省内原料搞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利用国内劳动力发展来料加工;如何面向世界,积极发展国际劳务合作。三要研究如何以自力更生为主,正确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经济问题。四要研究如何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学会国内工作和走向世界的两套本领问题。在谈到对我省对外经济贸易问题的研究时,他还强调要深入研究我省对外经济贸易的优势和潜力,如何把我省经济同国际国内市场联系起来;社科院和省内其他有关研究单位要加强对苏联经济贸易、经济合作的战略研究。剑白同志的这些话,对我们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和对苏经贸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我后来的科研和科研组织工作中都努力付诸实践。
    剑白同志十分关心省社科院对苏经贸问题的研究,对他询问的相关情况,我作了汇报。记得当时我说社科院有三方面研究力量:一是西伯利亚所对中苏贸易,特别是对苏联东部地区贸易和边境贸易的研究;二是西伯利亚所和当时的情报所对苏联,特别是对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问题的研究;三是历史所对中俄关系史的研究。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省社科院可以说是人才济济、硕果累累。
    回顾我院当时在对苏边贸问题的研究上,曾经得到当时主管外贸工作的杜显忠副省长的肯定和支持。显忠同志一直关心社科院的我省对苏贸易和边贸问题的研究,有一次在参加研讨会时他说,我们是拿着省社科院专家学者提供的半尺多厚的论证材料到北京去汇报,争取国家对苏开放边境贸易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最后得到国务院的支持,省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功不可没。显忠同志的这席话对当时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志和全院是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在建院50周年的时候,回顾过去剑白同志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对省社科院的关怀,倍感亲切;看到现在省委、省政府对省社科院的关心、支持及省社科院同行们的努力奋斗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倍受鼓舞;展望未来,对省社科院的前景充满信心和美好的期待。

     作者简介 :刘景林,男,1944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庆安县,曾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党委副书记)、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