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回忆/纪念/感言
放大镜与宏篇巨著——论文艺理论家王观泉
日期:2010-08-26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改革开放,激发奋军疾书;享誉学界,双目积劳成疾。这是人们给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观泉的真实写照。
    王先生1958年来院,翌年即1979年相继出版三部著作:《鲁迅年谱》,近50万字。其资料查阅、筛选和积累量,写作速度是惊人的。这三部书均系鲁迅1936年逝世以来关于鲁迅学术研究的开山之作,所以一问世,震惊海内外,销售告磬。《鲁迅年谱》3万册畅销国内外;《鲁迅与美术》豪华车送比利时国际书展;《鲁迅美术系年》是以鲁迅为中心的中国现代版画运动专题的权威之作,不仅受到矛盾先生重视并题签书名,还轰动美国和日本,被其收录和译介为研究鲁迅与中国美术文化的重要资料。王观尔先生因此被选为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和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理事。此后,王先生一发不可收,先后发表了《木刻讲习会初探》(《美术》1980年)、《鲁迅对中国美术文化的贡献》(《鲁迅100周年学术论文集》1981年)等十余篇论文。王先生出色的努力探索和超乎寻常的科研能力给我国乃至国际学界鲁迅研究带来勃勃生机。
    1980年,王观泉同志在院所两级组织支持下,与来所相关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编辑出版了相当于全集规模的萧红著作,发动研究以萧红为中心的东北作家群在海内外掀起“萧红热”,并在省委宣传部大力协助下,在哈尔滨成功召开了萧红国际研讨会。1981年,王先生所著《怀念萧红》,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万字。这又是一部当时世界范围内“萧红热”中萧红研究权威版本书,也是茅盾生前所关心的最后一部书,并为其题签书名。萧红研究持续到1989年,黑龙江文艺社相继出版王先生编选的《萧红小说选集》、《萧红散文选集》、《马伯乐》等书。其中《马伯乐》(萧红长篇小说)被现代版本学权威为“当代新善本书”。
    同年,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先生专著《一八艺社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集》,全书6万字,80幅图片。“一八艺社”是1929年在鲁迅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的我国第一个革命美术社团,此专著被美术界奉为革命美术史研究之圭臬。
    1982年编选《达夫书简——致王映霞》,9万字,其源于收信人王映霞(郁之夫人)授权对其94封信和明信片进行编辑,编者以我国、日本、德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研究郁达夫的资料考证为依据,对其全部信件进行了全面的注释并作长篇 文而出版的,是研究郁大夫生平的权威资料。其产生的影响,使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代大作家郁大夫研究提到一个新的支点,同时引起东南亚诸国的郁大夫研究热。1983年应读者要求,编者又收入王映霞致达夫信件9封再版此书。因其影响之深远,2007年出版该书的天津人民出版社又于编者签约第三版增订出版。
    1983年,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的负责人,在组织所内相关研究院员编辑出版《东北现代文学》六辑、《鲁迅研究》四册及萧红著作的基础上,在省委宣传部和院党委大力支持下,联合全国现代文学史学者在哈尔滨召开盛报一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为黑龙江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当代文学研究贡献了力量。
    198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著《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11万字,插图157幅。该书为中国美术史论界研究两方绘画艺术有关宗教、神话题材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历史题材绘画史研究中的唯一一部著作。出版近2万册销售一空;2001年该书插图增至214幅,以全新彩印豪华本面世;2005年,台北文化专业有限公司购买本书版权再版,并列入“你不可不知道”丛书出版的一册豪华精印彩色图版书。
    1986年出版专著《席卷在最后的黑暗中——郁达夫传》,21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问世引起新一轮轰动,《人民日报》、《文汇报》、《读书》、《书评》、《书讯报》、《中国现代文学丛刊》以及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东方》均作了介绍和评论,普遍认为该书是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六部同类书最佳一部;该书为中国传记研究提供了“人和时代综合研究”的方法论和实证。该书被《中国文学大辞典》列为传记文学条目达夫传的唯一一条);15年后,作者另加郁达夫年谱,更名为《颓废中隐现辉煌——郁达夫传》,由上海书店2001年出版。
    1989年王著48万字的《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瞿秋白传》,时值全国“纪念瞿秋白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召开精彩现身。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书是中共党史人物传中的重要著作之一。瞿秋白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在形式式发言中说“王观泉的《瞿秋白传》是一部代表当前瞿秋白研究水平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的代表性著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上海作协副主席陈思和在《文汇报》撰文赞叹:“对你从非文学领域切入作家传记研究的方法深为折服。故你秋白传已远远超出一般作家传记的意义,集党史研究与文学研究两方面成果”。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博览群书》以及日本、苏联等纷纷评论或专论,其中苏联评论“瞿秋白和他的时代”由瞿秋白女儿独伊译成中文。更为隆重的是,该书1991年再版,常州瞿秋白研究会特别召开了“祝王观泉著《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瞿秋白传》再版首发式”,中共党史研究会特发来贺信,指出“这部著作是关于瞿秋白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瞿秋白研究乃至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都有很大帮助”,常州市主要领导皆出席,并收到全国各地党史研究系统和相关瞿秋白研究单位贺信贺电数十份。不久,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图片馆向王观泉发来收藏该书清样及正式出版物收藏证书。一部大著,享誉国内外,为中共党史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也搅动了中国现代社会思想史及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浩瀚之洋。
    15载的过度辛勤,使得王先生双目积劳成疾。自1985年起,虽先后手术,右眼还是失明了,左眼0.03的视力已近乎寸步难行……
    于无声处,蕴酿巨大潜能;放大镜下,继续建树学界唯一。这是王观泉同志退休后笔直耕不辍的生命轨迹。
    1992年王先生退休,此时,业绩辉煌,荣耀满身。然而,王老只牵挂他未竞的事业,而对名与利早置之度外;终生宿愿吸引了他全部的精力。他深深地意识到0.03的视力对他来说是何等宝贵,于是他继续理头于放大镜下,聚集自己研究领域迫待完成的课题。
    首先发表了论文《‘红色丝绸之路’探源》,我省媒体1996年在《黑龙江日报》也发表对王老同题访谈。作者指出,“红色丝绸之路”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开辟的一条地理(地缘政治)概念上的“路”,其更深含义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在“欧洲游荡”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向东方向中游荡的一段历史。作者认为,瞿秋白、刘少奇等有面苏知苏背景的苏俄群体,是造成中国共运的马克思主义东渐入国的四个群体之一。“红色丝绸之路”正是苏俄辟体通过总部设在莫斯科的第三国际使中国共运与国际共运接轨,与欧陆革命发生联系,传播马列主义和十日革命火种的重要通道,哈尔滨则是这条通道上的重镇、枢纽和神经中枢。1920年哈尔滨有中东铁路的强大工会组织,有对共产党有信仰的12万中俄铁路工人,并有200位布尔什维克在坚持斗争,等等,这在中国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具有特殊意义。王先生的这个著述现已成为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996年王先生参加全国第三次陈独秀讨论会,提交了三万字论文《陈独秀的国势调查与新文化运动》,以新的视角,揭示了陈独秀从不自觉的感悟,到自觉的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过程。文中引用陈独秀国势调查诸多文章,说明陈独秀已逐渐摆脱传统的革命模式,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已开始为无产阶级工作,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揭露社会劳资矛盾的尖锐对抗;强调陈独秀晚年虽提倡资本主义,并蜕变为中国托洛茨基领衲,但他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是合理的,陈独秀的在中国由农耕社会发展为工业化国家的过程中,仍需壮大无产阶级队伍,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重任思想是可取的。该论文在会议中引起很大反响,并被收入《陈独秀研究》书中,后被多种期刊转发。这篇论文现仍是此项专题唯一的研究成果。
    同年,王著《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独秀传》,30万字,由台湾台北业强出版公司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执行会长、《陈独秀研究动态》主编唐定林认为,王观泉先生的这部大作所掌握的材料之多之广,超出多部同类著作;无论对传主思想精髓和活动业绩把握上,还是历史地位的评价上都高出一筹,尤其是对已有观点的众多争论和传误,作者既有学者的冷静思考,又饱含对传主热烈的感情,多有考证和澄清,在学术上有特殊的贡献。“可以说,这是一部学风严谨、学术性(科学性)很高、知识性很强的名人传记”。香港《二十一世纪》和《文汇报》、北京《读书》等许多媒体也竞相评论,普遍认为王著陈独秀传是同类书中最佳。王观泉先生因此被选为中国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名誉会长。
    同年,收入王观泉1979年—1994年期间20余万言论文、短文的著作《人,在历史漩涡中》由上海远东出版社作为《火凤凰文库之十六》出版。他的这些短文与长文具有共同特点,其独具匠心、融人于史、人与时代为一体,再现史实真貌、再现大时代风云人物真实个性。被收入《火凤凰文库》者均系学者名流,如巴金、于光远、李锐等等,被认为是出版界的殊荣。
    2001年王先生经过多年历史考证发表于6月30日天津《今晚报》的《中共一大闭幕日考》,以确凿的史实,详细考证,认为中共一大闭幕日应为1921年8月1日。在已确认多年的中共一大闭幕于1921年7月31日情况下,还是得到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首肯。虽然,这是王先生在中共党史研究中所取得的又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2003年发表于《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三辑中的《‘二七惨案’八十年祭——析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背离国共合作的一条路线》,以详细的历史资料,披露了八十年前“二七惨案”幕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即在中共建立前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就选择了中原大军阀吴佩孚作为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合作人。“二七惨案”则是共产国际这条错误路线的佐证。
    2005年王先生专著《“天火”在中国燃烧》,在1984年曾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经我国著名文名哲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议出版增补本,作为全国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献书。作者经一年努力编入1989—2003年间的5篇论文,由原10万字增加到18万字。该书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而终于成为推动中国社会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东渐史研究中的我国第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东渐入国的开路先锋。因此,初版后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等多家媒体发表十余篇评论,有些大学中文系还将此书作为文学理论课教材;该书还为美国胡佛研究所收藏。该书到目前为止,仍是此专题中唯一一部专著。
     王老早在1985年眼睛手术起,视力就急剧下降。20多年来,放大镜下,查阅天边的书海,书写无尽的史实,这是常人不可想象的。王老就是在这极其艰难之中,以顽强的毅力,把那些鲜为人知的史真实大白于天下,而自己却埋头写作,淡泊名利之外,变成了鲜为人知者;就是在难以想象的时间长河中,创造了融文于史、人与时代于一体,叱咤史坛文坛风云的惊世之作。
    忘我著作,谱写天下英雄;镜下睿智再创文坛新绩。这是王老2007年—2010年实现宿愿的殷切心声。
    祝愿王老视力安康,再获殊荣,如愿以偿。这是王老自身的骄傲,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豪,更是黑龙江人民的荣光。
     ※“学者篇”的7篇文章系由院老科协组织撰写,李艳秋执笔,关萍、梁岩参加。李艳秋(1943.8——),女,黑龙江尚志人,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关萍(1955.1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省社科院老干部处科长;梁岩(1982.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省社科院老干部处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