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论文
世界政治格局均衡论
日期:2010-08-28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论文名称:世界政治格局均衡论

作者:孙正甲

成果形式:论文

获得奖项:黑龙江省第十届优秀社科成果评奖论文二等奖

发表载体:《理论探讨》1999年第6期  

获奖时间:2002年

作品简介:

撰写本文的时代背景是后冷战时期“多极”世界的逐步形成及国内外政界、学界对它的热议,这是一个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它关系到世界的前途和命运。较之冷战时期的“两极”世界,后冷战时期的“多极”世界是新的均衡占优势的政治格局,不过,后者同前者一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它们值得探讨与厘清。本文具有两大立论基础,一是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的论断,二是世界性民主与进步潮流不可阻挡,这两大立论基础说明着世界政治在较长时间内均衡发展是可以实现的。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即是在明晰时代更替的前提下,提出构建后冷战时期新政治格局的一家之言,辩明问题结症,探寻解决问题的良策,对世界政治格局持续性地向着积极方向发展起一定的因势利导作用。

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种跨国宏大政治力量之间历经竞争磨合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它是国际关系中最为重大与重要的变量之一。依据对世界政治格局的界定,可为其归结出四大特征,它们分别是权力体系的世界性、客观性、相对稳定性和相对均衡性。这四大特征中的相对均衡性特征为非显性特征,潜藏意义较强,难以自证,非他证无以辩明。正因为如此,本文抓取世界政治格局变量中的第四特征加以论析,以期增强人们精准认知与评判世界政治格局的能力。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均衡与失衡交叉: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分析”;第二部分是“关于构建理想的世界政治格局相对均衡模式的逻辑推导”;第三部分是“有效途程:现实的世界政治格局相对均衡态势的量化指标、基本手段与必备条件”。这三个部分既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共同解读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相对均衡问题。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笔者指出,所谓政治格局均衡,应指世界政治体系内的各种战略力量相互牵制的机制刚健,从而能够有效保持政治均势的政治结构形态,所谓政治格局失衡,情况则与之相反。依据关于政治格局均衡的界定,笔者对冷战时期进行了“历史反思”,对后冷战时期进行了“现实分析”,通过对相互映衬的两者的真实状况的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期,世界政治格局都相对均衡,在相对均衡的前提下,失衡因素夹杂其中,这就从第一级次上证明了世界政治格局第四种特征亦即相对均衡性特征。在此部分中,笔者系以冷战时期的“美苏格局”和后冷战时期的“一超四强格局”为要领,对问题展开说明的。冷战时期美、苏两家争霸世界,“两极”格局十分鲜明。当时,尽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和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剑拔弩张、势不两立,但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双方接近于势均力敌,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了均衡世界政治格局的作用。不过,在“两极”内部各自存在严重失衡因素,“两极”与非“两极”势力更是失衡因素随处可见。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冷战时代来临,此时出现了美国“一超”与欧、日、中、俄“四强”的“多极”政治格局。它们在政治较量中,彼此消长,不断磨合,致使“一超”无法实现“单极”世界的梦想,世界政治格局仍是处于相对均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美国仍是“一强”,又由于各种政治势力较量更加复杂多变,世界仍经常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对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失衡现象无疑不能掉以轻心。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笔者指出,努力构筑世界政治的均衡格局,需有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逻辑推导,这种逻辑推导的“三步曲”是:明确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那就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减少乃至消除霸权主义对相对均衡政治的危害,由此形成相对均衡政治发展的宏大与宽松空间;在解决首要前提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出世界政治的相对均衡理想模式;充分认识到这种理想模式的至关重要性,以其为理论基础并在它的指导下,去进行政治实践。设计出世界政治均衡格局逻辑推导的“三步曲”,就从第二级次上证明了世界政治格局第四种特征亦即相对均衡性特征。在这一部分,笔者对世界政治相对均衡格局的理想模式做了如下表述:(1)主题:以人类崇高政治价值理念为准则,它是公道与平等的国际政治。(2)思维逻辑:以递归论思维为“制导器”,命题的“给定值”需回归到崇高政治价值理念的“已知值”。(3)内容设定:包括“一极——多极”、“对抗——合作”、“欺压——平等”等三个既相互平行、又依次递进的宏大命题,每一命题都由正向理念与负向理念共同组成,“多极”、“合作”、“平等”为正向理念,“一级”、“对抗”、“欺压”为负向理念,正向理念需热切追求,负向理念需坚决摒弃。在这里,笔者认为,设计理想模式不可或缺,但它不是目的,目的是理想变为现实,为达目的,还必须深刻探究世界政治格局的途程问题。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笔者指出,有效途程的量化指标,实际上是世界政治相对均衡理想模式内容中三大正向理念的具体化,它们有极强的目的性,给定了人们政治实践的范畴与领域。其一,“多极”的量化指标。“一超”的政治行为要有所限定,“四强”应保持动态平衡,“一超四强”对各“新极”持宽容态度。其二,“合作”的量化指标。这是强调国与国之间应建立某种战略伙伴关系,需出于合作目的而建立某些区域性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还需实行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联姻”。其三,“平等”的量化指标。这里强调世界大家庭不需要“家长”,更不需要霸主,国际上必须遵循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的原则。上述三项量化指标连为一体,形成严密结构,它们既是世界政治相对均衡格局的“起始”,又是该格局的“归宿”。作为实施量化指标“过程”的基本手段包括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处理国与国关系时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求同存异,恰当地搁置争议,进行政治协商,要团结反霸。实施量化指标的必备条件主要有三:其一是负担着处理国际政治事务重任的各国领导人的均衡政治观念要增强;其二是要促进国际和平与民主势力使之不断壮大;其三是各国、特别是各重要国家的综合国力需均衡增长。有了这些必备条件,“多极”世界中的各“极”才能互相牵制,平等协商,问题才多能在互相尊重与互相谅解的氛围中得以解决,长久的世界和平也才能得到保障。通过对“有效途程”的论析,又可从第三级次上证明世界政治格局第四种特征亦即其相对均衡性特征的客观存在。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本文对历史上最新一轮世界政治均衡格局所进行的较为客观真实的描述与论析,不失为一种研究国际政治的理论模式,也不失为一种促进世界和谐的预案。它有助于提高人们观察国际事物的能力,对增强世界政治中的均衡因素,缩减其失衡因素当有一定的作用。文章面世的十年间,世界政治走势与文章所论析的状况略同,可证明文章不谬。

主要社会反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2期全文复印;日本国新潟大学环日本海研究会主办《环日本海论丛》第17号全文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