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名称:关于当代政治学现状与我国政治学建设的思考
作者:李元书
成果形式:论文
获得奖项:黑龙江省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评奖论文一等奖
发表载体:《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0年第11期全文转载,并上封面要目)
获奖时间:1992年
作品简介:
一、主要内容。
本文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描述了当代政治学的现状和特点,二是关于我国政治学建设的思考。当代政治学的现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概括了当代政治学研究的四大特点,这些特点是:(1)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科学手段的运用。传统政治学主要采用制度研究法、机构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方法简单、落后,限制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革命、现代化研究工具的采用,导致政治学从传统政治学向当代政治学的转变。当代政治学采用了行为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和科学化的研究手段,使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向多样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2)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扩大。传统的政治学由于受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只注重研究国家、政府、政体、国体等制度,研究宪法、政治信仰、政治惯例、政治道德等规范,研究政治思想等价值体系,着重于静态研究。当代政治学从传统政治学的狭小圈子中走出来,大大扩大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并且注重于动态的政治人的政治行为、政治运行过程、政治情势的研究。(3)新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和模式的创立。传统的政治学着重研究国家并以国家为单位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当代政治学注重于现实的政治问题和实际的政治运作的描述、研究和分析,创立出一系列新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例如,“纠纷—解决”模式、“输入→转换→输出→反馈”模式、“政治沟通理论”、“结构—功能分析”模式、“政治主体
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国政治学建设的思考,可以说是第一部分——当代政治学现状研究的引申和结论。在这一部分,首先概述了我国政治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现状和特点,总的状况是,我国的政治学研究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还未脱离传统的政治哲学、意识形态政治的框框,理论脱离实际,其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和应用性。且研究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其次,提出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当代政治学的任务。提出这一任务的根据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建设迫切需要当代政治学理论的指导。再次,具体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当代政治学的基本途径。第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同时又要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发展政治学理论,而不能停留在经典作家原有的政治理论上面踏步不前。第二,要重视现实的政治问题和政治过程的研究,同时也要重视制度研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改革研究方法,采用多样的、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学。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使用的基本方法是制度法、历史法、文献分析法、逻辑推理法,这些方法不适用于对具体的政治过程、政治行为和政治功能、政治事实的研究。要促进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必须引进现代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且采用科学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
二、理论上的建树和贡献。
本文在理论上、学术上的建树或贡献主要有三点:(1)发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认为,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制度(指社会形态)的发展往往会遵循同样的规律,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的革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样,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革新则会促进学科的创新和新学科、新理论的建立。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革命、现代化的研究工具的采用,导致政治学从传统政治学向当代政治学的过渡。(2)我在学界首次把政治现象、政治生活划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政治人、政治团体、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第二类是影响和制约政治人和政治组织行为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第三类是政治的运作过程;第四类是既影响政治行为、过程,又影响政治制度、政治规范、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的政治情势和环境。传统的政治学只重视研究第二类政治现象,忽视了对其他三类政治现象的研究。(3)提出并论证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当代政治学要把动态的政治行为研究和静态的制度研究结合起来的观点。指出,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得比较晚,尤其是它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落后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我国更是如此。这种政治制度是高类型的,但又很不完善,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去探讨。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建立和完善当代政治学就必须把政治行为研究和政治制度研究结合起来,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