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作者:蔡跃洲 人民日报 来源: 更新时间:2010-09-20
实践证明,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着眼于扭转当前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着力扩大内需;又要结合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要素禀赋变化,及早作出长期安排。
  在短期内,应着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缓解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并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根源在于初次分配环节以及资源要素配置环节存在制度性扭曲。因此,在调节收入分配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再分配手段的运用,而且要努力解决初次分配向资本要素过度倾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的目标。
  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逐步扩大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及要素禀赋方面的变化。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劳动力资源将逐步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短板。在劳动力和资本相对不足的条件下,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要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现阶段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格局并不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创新的外溢性特征又会降低创新主体(企业)的回报,使得企业创新活动往往低于社会需求水平。要弥补创新不足,必须在分配上对创新活动有所倾斜。然而,在当前的分配格局下,只要掌握了资本、土地、矿产等稀缺要素资源,就能获取丰厚回报,这无疑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了逆向引导作用。因此,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除了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所占份额,还要注重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此外,应抓住未来10年人口结构优势尚存、资本要素仍相对充裕的有利条件,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可以将投资重点更多地由扩大工业产能转向存量财富积累,特别是加强交通、通信、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短期来看,将投资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建设,既能消化社会存量资本、扩大内需,又不至于形成过剩产能。从长期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交通、通信、电力等方面的需求将持续上升。如果等到将来社会资本要素出现不足时再投资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在当前社会资本相对充裕条件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其实就是提前打破相关基础设施瓶颈,为未来经济发展预留足够空间。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