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是被国际公约禁止的战争武器,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研制使用生化武器,造成中国军民的严重伤亡,战后又逃脱了国际法庭战争审判。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档案资料的挖掘,对日军生化战问题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细菌战研究
首先,苏联将在伯力审判中日军战犯中细菌战部队人员的审判记录集成册,并译成英、中、日、朝文版发行。在其基础上,日本岛村桥著《三千人的活人实验》(原书房1967年)、山田清三郎的《细菌战军事审判》(东邦出版社1974年)。1982年日本著名作家森村诚一通过对原731队员的采访,搜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出版《恶魔的饱食》一书,揭露出哈尔滨日军第731部队骇人听闻的罪行。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研究者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研究整理,出版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细菌战与毒气战》,内容包括日军731部队、第1855部队、荣字1644部队等设立细菌工厂,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实验,研制细菌,进行细菌战,残害中国军民的罪恶活动情况。
国内研究细菌战具有地域性。东北地区对日军731部队的研究主要侧重在731部队及100部队的机构、人体实验、特殊输送等方面。较早的成果有韩晓等著《日军七三一部队罪恶史》(黑龙江人民,1991)。近年来主要成果有:解学诗和松村高夫等《战争与恶疫》、杨玉林等《细菌战》、张志强等《特别输送研究》、哈尔滨市社科院金成民《日本军细菌战》等。黑龙江省出版了《“七三一”部队罪行铁证——关东军宪兵队“特殊输送”档案》、辽宁省也出版了《罪恶的“七三一”“一00”——侵华日军细菌部队档案史料选编》,推动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008年哈尔滨召开的731部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标志着研究的新水平。华北地区以研究1855部队为主,战后旧日军官兵的回忆及该部队遗物的发现对研究影响巨大。成果主要有谢忠厚研究员撰写的《华北(甲)1855细菌部队之研究》等。北京大学徐勇教授撰文“侵华日军驻北平及华北各地细菌部队研究概论”系统介绍了这一地区的研究状况。湖南常德地区成立专门细菌战研究机构,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影响很大。出版论文集《揭开黑幕》(2003年)等一批研究成果。江浙地区以诉讼带动研究,组进行受害者实证调查。为研究留下大量珍贵的口碑资料。主要成果有邱明轩的《菌战与隐患》、《罪债难忘》等。山东地区崔维志等著《鲁西细菌战大揭密》、广东社科院的沙东迅著《揭开8640之谜——侵华日军在粤秘密进行细菌战大曝光》等等。
对日军细菌战研究呈深入发展之态,研究深度和广度增加,口述资料受到重视。但是一些新资料有待整理利用,如已解密的美国在战后审判中有关731部队资料及日本方面中国受日军细菌战伤害的诉讼资料等。
化学战研究
1983年,日本松村高夫教授找到了旧日本军队使用活人进行细菌实验和化学实验的报告。1993年,日本学者吉见义明等找到了原日本陆军一部分重要军官的业务日记。此后日本学者推出《毒气战资料》Ⅰ、Ⅱ。1989年中央档案馆等出版《细菌战与毒气战》。日军化学战罪行被揭露出来。
从1990年代,步平先生开始对日军化学战准备的研究,利用大量日本方面的资料,结合到日本进行实地调查,对生产毒气的大久野岛和培训化学战军官的习志野学校有了深入研究。对日军化学战实施研究,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纪学仁教授研究较早,著作有《化学战史》、《日军化学战800例》等。东北在沦陷时期成为日军化学战的实验场,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调查与研究了齐齐哈尔日军516毒气部队的化学战实验。还对山西、河北等地日军实施化学战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日本资料,推出一批研究成果:《阳光下的罪恶》、《化学战》、《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的化学战》等。还有战后日军将大量化学武器遗弃在中国,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而且不断造成伤害。黑龙江省社科院课题组考察了集中掩埋地——吉林省敦化哈尔巴岭,调查毒气伤害事件。主要成果:《日军遗弃的毒气武器》(明石书店1996)、“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综考——兼评‘5、15’判决书”(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此外,日本学者近年也出版了《日军在中国山西省的毒气战》(粟屋宪太郎)、《毒气战与日本军》(吉见义明)、《日军的毒气武器》(松野诚也)等一大批研究成果。
今后要在基本弄清日军化学战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结合当前的中日关系,继续关注遗弃化学武器的伤害与销毁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重视遗迹考察和史料挖掘结合。
注:该稿是参加2009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办的“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指定发言,要求发言20分钟,原稿4500字。会后整理压缩为“笔谈”,刊发于《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