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萧红逝世75周年专刊】萧红在香港 作者:文学所副所长 郭淑梅 来源:龙江社科文献信使 更新时间:2017-01-23

      [今天是萧红的祭日。1942122日,远离哈尔滨三千公里的香港,萧红逝去了。周鲸文说,“萧红可以不死,而萧红竟死了”。萧红怎可能不死呢?战争一路追赶着她,卧病之时,正是日军进城耀武扬威之日。躺在病床上亦要被抬着躲轰炸,过江,加入逃难大军……萧红梦里都在怀乡、归乡!作为家乡人,为纪念萧红逝世75周年,特奉上《萧红在香港》,权作一束心香,为这位旷世奇才!

作者郭淑梅,笔名采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省文化名家(“六个一批”专家人才)。省萧红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院萧红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女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及区域文化史研究。]

 

   香港浅水湾萧红地标      

郭淑梅与香港作联副会长蔡益怀先生


 

       一、我为什么反复研究萧红?


   (一)萧红是一百年来,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


  1.学术领域:从1934年小倩发表第一篇萧红评论《哈尔滨文坛拾零》将萧红比作丁玲,80多年过去了,萧红迷仍然不计其数。国内大学教材,列有专章专节,学生毕业论文也写萧红。香港台湾大学里有教授在讲萧红。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都有人研究萧红。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鲁迅、胡风、茅盾、丁玲、许广平、萧军、聂绀弩、梅志、骆宾基、端木蕻良、柳无忌等同时代作家友人留下了“天才萧红”的形象。改革开放后,葛浩文、卢玮銮、平石淑子、杨义、王观泉、铁峰、陈隄、肖凤、丁言昭、萧耘、季红真、曹革成、杨玉峰、陈洁仪、林幸谦等后世学者重构萧红。杨义称萧红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将萧红喻为诗人。卢玮銮以“十里山花寂寞红”为题,最早在香港系统地研究萧红,将其纳入内地南来作家的代表。

我个人经过大约四年的系统研究,包括赴香港合作萧红国际交流基金项目,与林幸谦先生在《学术月刊》、《鲁迅研究月刊》等期刊上合作发表萧红论文。2011年,发表论文《萧红的国际化与国际视野中的萧红》。2012年,出版了个人研究萧红的代表作《寻找与考证:萧红居地安葬地及纪实作品研究》。书中第一次引用了1941年64日,美国作家辛克莱写给萧红的信。在香港,她与史沫特莱、辛克莱等作家往来频繁。如果没有太平洋战争,作为作家的萧红,其国际化前途无可限量。

  2.艺术领域:绘画方面在萧红同时代,就有许多关于萧红及其作品的木刻、国画、手绘等作品问世。话剧方面有中央实验话剧院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生死场》、黑龙江剧作家费守疆根据《生死场》创作的龙江剧《惊蛰时节》等。电影方面有许鞍华导演,汤唯、冯绍峰主演的《黄金时代》;霍建起导演,小宋佳、黄觉主演的《萧红》,以及目前各方面正在做的萧红歌剧、萧红广播剧等不一一列举。


   (二)研究萧红的必要性,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萧红代表中国女性”五四”以来独立自主形象的确立

   中国女性真正获得独立自主形象,起于“五四”运动。萧红是“五四”的女儿。在萧红时代,多数女人没有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从哈尔滨起,萧红就靠写作生存,经济独立是她的底线。萧红作品非常超前地表现出性别立场。《广告副手》,直接切入电影院经理姨太太对画广告的萧红的不屑一顾,认为女人应该依附男人,工作的女人太拙笨了。《过夜》为了不沦为娼妓,从妓院老鸨那获得自由,萧红用衣服和套鞋抵宿费,穿上夏天的凉鞋在严寒的哈尔滨雪地上行走。武汉时她评论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和德国作家丽洛林克的《动乱时代》,认为女性地位卑微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尽管如此,女人还是勇敢的是最强的,是用痛苦奋斗着写作的。在香港,她靠稿费生存,始终保持着独立作家的尊严。

   2.萧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北中国》、《手》以及她的《商市街》等许多散文,都把呼兰、阿城、哈尔滨等地的地域风情纳入写作视野,留下珍贵的地域性文学遗产。例如《呼兰河传》,写“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卖馒头的老头滑倒了,馒头从箱子里滚了一地,老头爬起来发现馒头少了。对着远处偷吃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萧红写严寒,也描摹严寒中的人物肖像。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人,有一种自然赋予的宽容。萧红对此的艺术呈现非常优雅。

萧红对小说的地域性极为重视,由于《呼兰河传》的广泛影响,有人认为,萧红的作品只描写了东北。其实不然,萧红对地域性的重视并非仅仅体现在《呼兰河传》对黑龙江自然环境、季节、风物、人情世故等地理文化历史文化的呈现上。她对地域性有着异乎寻常的极其精准的把握能力。她去过西安,在写《黄河》时,便有了准确的概括,“黄河的惟一的特征,就是它是黄土的流,而不是水的流。照在河面上的阳光反射的也不强烈。船是四方形的,如同在泥上滑行,所以运行的迟滞是有理由的。”她在重庆复旦大学旧址黄桷树镇住过,关于重庆的地域性书写《山下》、《滑竿》、《莲花池》、《长安寺》等,无一不烙有重庆的独特印迹。在《山下》中她写东阳镇山民对逃难的“下江人”颇为讲究的生活方式的羡慕,对林姑娘从挣“下江人”的钱到突然“失业”的精神成长。萧红是个天生的小说家,她走过的每个地方,都能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3.萧红最得鲁迅先生真传

    无论在《呼兰河传》,《马伯乐》,还是在《回忆鲁迅先生》、《民族魂鲁迅》中,萧红都秉承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在武汉《七月》座谈会上,她直呼“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是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有二伯、马伯乐这些形象,都代表着萧红对几千年封建老中国的思考和剖析。鲁迅先生认为她是继冰心、丁玲以后最有前途的中国女作家。

 

 

萧红著《回忆鲁迅先生》书影


 

         二、萧红在香港


      (一)萧红到香港后,社会活动频繁,对香港文化界活动的参与意识很强。


      简单看一组萧红到香港后,她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表。

        1)1940117日,萧红和端木蕻良由重庆飞往香港启德机场。

       2)25日,文协香港分会在大东洒店举行欢迎会,由萧红报告重庆文化界现状。 

     3)33日,萧红和廖梦醒参加了坚道养女子中学“三八”节活动。 4.54日,受岭南大学艺文社邀请,萧红和端木蕻良主讲抗战文艺。

 

萧红和端木蕻良在岭南大学主讲时的现场素描


       5)83日,800多位文化界人士在香港孔圣堂举行纪念鲁迅先生诞辰60周年。萧红到会并做了鲁迅先生的生平报告。晚间,又观看了由她编剧的哑剧《民族魂鲁迅》。

       6)10月,萧红参加了香港文化界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活动。

   综上可以看出,萧红初到香港参加社会活动频繁,同时,创作勤奋,作品迭出。但她并不参加文化界的论战,如杨刚引出的“新式风花雪月”的论争等


    (二)萧红在港期间深得两个重要人物周鲸文和戴望舒的帮助

      周鲸文, 在香港从事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原东北大学代校长。早年留学日本、英国等国。“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在哈尔滨创办《晨光晚报》宣传抗日,在东北名声大躁。1938年,在香港创办《时代批评》疾呼抗日救国,为进步人士所追随。

 

周鲸文主办的《时代批评》


 

 

萧红在周鲸文发起的人权运动宣言上签名


 

      1940年,为端木蕻良和萧红等文艺界人士创办《时代文学》。与端木共同主编《时代文学》。1941年萧红的《小城三月》发表在此刊上。 

     “雨巷诗人”戴望舒,1938年到香港主持《星岛日报》星座副刊。1940年萧红来香港之前,香港文学界已呈现良好生态。萧红、端木蕻良与戴望舒也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往来”关系。1939年,萧红在重庆时,就在《星岛日报》星座副刊上发表了《茶食店》、《花狗》等小说。萧红到香港后,戴望舒非常重视,盛情邀请她在星座上继续发表作品。194191-1227日,星座上连载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

 

萧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最初发表在《星岛日报》星座副刊


      (三)萧红在香港的居地九龙诺士佛台3号和乐道8


      萧红在九龙诺士佛台3号二楼(现在的野火酒巴位置),居住了近一年。在乐道8号(现在的国际广场位置)住了一年。在乐道8号,她创作的小说《北中国》发表在《星岛日报》星座副刊上。因史沫特莱、周鲸文、于毅夫、柳亚子、柳无垢等人先后探访,也由于萧红在此居住后频繁往来玛丽医院,乐道8号这处居所为许多人熟知。


      (四)萧红在香港的怀乡写作


      《星岛日报》星座副刊连载《呼兰河传》时,香港正在批判怀乡病。萧红没参与论争,在《时代文学》上发表了《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又在《大公报》上发表《“九一八”致弟弟》照旧怀乡。在给东北同胞书中写到,“当每个秋天的月亮快圆的时候,我的心总被悲哀装满。想起高梁油绿的叶子,想起白发的母亲或幼年的亲眷”。这也是由于战乱,被迫一路流亡到香港的萧红,对故乡的怀念。

在致弟弟时,萧红写到一些东北年轻人,到了象征祖国的上海,不知怎么就犯了爱国罪,被投到监狱。萧红满怀痛苦地思考和探讨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故乡的年轻人南下抗日的艰难曲折。1941年3月,萧红化身耿大先生,写作《北中国》,以为儿子到了上海不是在满洲国了,就可以打日本了。其实不然,在上海还是不让说打日本。《北中国》是萧红思考中国人打中国人,折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以及“内战”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原本是出关抗日的儿子,竟然被自己人打死了。耿大先生之疯,也是萧红为“内战”中死去的东北青年献一束悲悼的诗篇。


      (五)萧红在香港并未孤独地写作,而是时刻和东北抗日救亡运动保持联系


      从萧红在香港的创作和社会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萧红并不像国内一些学者所言,是孤独寂寞地活着。她除了延续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还投身到东北抗日救亡中。她始终关注着故乡的人和事,向世人展示着东北这大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坚强不屈的人。无论是她写《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还是写《北中国》、《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等,萧红的“打回东北老家去”的家国意识,救亡理念始终强烈地支配她的创作。

端木蕻良为萧红小说《小城三月》手绘的插图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无论是有东北军背景的周鲸文先生,还是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中共地下党于毅夫(曾任黑龙江省主席),都曾积极地救助过萧红。

     萧红去香港,引来无数猜疑。她远离了旧友。她身边的人萧军、舒群、罗烽、白朗等人,在战争中都去了延安。丁玲说,她很希望萧红能来延安,延安有一种朝气,会使她更健康些。白朗也认为香港沦陷后,萧红一定会来延安的。延安确是进步作家向往的圣地。对萧红来讲,写过鲁迅作序的抗日小说《生死场》,她去延安将会受到欢迎的。但是,萧红却去了香港。她离开重庆去香港的真实原因,是日军飞机不停地轰炸北碚,使其身体难以承受。在香港,萧红非常勤奋地投身创作,《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北中国》等小说名篇不断问世。同时,也才有了她从散文、讲演、哑剧等手法和途径,为人们展示真实的鲁迅先生,传承着鲁迅精神遗产的机会。


      (六)萧红在香港巧遇史沫特莱


      1941年2月,文协香港分会在思豪酒店举办茶会欢迎史沫特莱、夏衍、范长江等来港。茶会由萧红主持。

      居住在半岛酒店的史沫特莱,到附近乐道萧红家中串门,惊讶于萧红居所的简陋,生活的寒酸。萧红此时创作力极其旺盛,但身体状况却急剧下降。史沫特莱为萧红联系了玛丽医院查病。同时,史沫特莱把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介绍给美国作家辛克莱。

 

史沫特莱把萧红《生死场》介绍给美国作家辛克莱,上图是辛克莱给萧红的信


      1941年7月前,对于渴望独立作家身份的萧红,香港正在成就她。她的作品译往国外,稿酬在提升。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七)太平洋战争爆发,萧红病逝于香港


      谁知萧红查出肺病,一病不起。11月下旬,住院种种不如意,萧红请求东北救亡总会的于毅夫接她回乐道家中静养。为萧红支付医疗费的周鲸文对此多有埋怨,认为肺病不应该这么快出院。谁知,121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萧红在端木蕻良、骆宾基、于毅夫、周鲸文等人的帮助下,不断地到处逃难。到过港岛思豪酒店、铜锣湾连道周鲸文家、港岛中区告罗士打大厦等地。12月18日,日军登岛。23日,萧红移到士丹利街时代书店职工宿舍的书库,此时她已经虚弱之极。25日,香港总督宣布投降。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周鲸文包括萧红必是日军进城搜捕打击的对象。周鲸文逃出香港,萧红病重的身体挡住了逃生之路。

      1942年112日,萧红住进跑马地养和医院,18日转进玛丽医院,20日转入法国医院,再和法国医院一起搬到半山区圣士提反女子中学。这是一处没有药品、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的战时临时救护站。22日上午,萧红逝于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救护站,终年31岁。萧红一半骨灰埋在此地。今天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读书声朗朗,一派天真气象。还有黄墙绿树,与哈尔滨老建筑风格极为相近。由于从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校园,切割出一处城西公园。目前看来,萧红一半骨灰有可能在一墙之隔的校园内,也可能在校园外——城西公园。

 

2010年,作者在香港拍摄的浅水湾


     另一半骨灰埋在香港浅水湾。这里幽静开阔,萧红在乐道8号居住时,经常过来遛达,还找到一条来浅水湾很近的路线,并热情地推荐给友人。端木蕻良将萧红安葬此地,应是她所喜欢的。

     戴望舒出狱后,和叶灵凤、日本记者平泽来浅水湾拜谒萧红墓。戴望舒留下千古绝唱《萧红墓畔口占》一首。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左起叶灵凤、日本《读卖新闻》记者平泽、戴望舒
      这里要解释一下,“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并非如有人理解的那样,是一句涉及他与萧红情感的诗句。而是指,戴望舒被关在日本人的监狱里,他所度过的煎熬,遭受的非人折磨。他出狱后,想不到萧红别去,埋幽浅水湾。

 

右二周海婴


    1946年周海婴和香港培侨中学的同学到萧红墓凭吊。萧红生前,周海婴和母亲曾与居于香港的萧红有过通信往来。
 

    1946年,夏衍到萧红墓祭拜。1948年,郭沫若在萧红墓前做了著名的五分钟演讲。1949年,丁聪、吴祖光、夏衍、张瑞芳、白杨、曹禺、阳翰生拜谒萧红墓。1949年,骆宾基、陈敬容、蒋天佐拜谒萧红墓……

    1956年12月5日,香港记者诗人陈凡在《人民日报》发文,呼吁保护萧红墓,“生死场成安乐地,岂应无隙住萧红”。


 

广州银河公墓萧红墓 作者2008年拍摄


 

      1957年,浅水湾丽都酒店扩建,萧红墓受到严重破坏。从1955年起,有三年时间,香港文化界奋起保卫萧红墓,声势浩大。直到商定由广州作协与香港文化界协同办理,将萧红墓迁葬广州银河公墓为止。为了保护萧红墓,也是传承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香港文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香港萧红地标 作者拍摄于2016年10月

 

   最近,萧红地标终于在浅水湾落成。感谢香港,尤其不要忘记为萧红奔走呼吁的香港文化人。在纪念萧红逝世75周年的日子里,我相信,《飞鸟三十一》已然插上文学翅膀,萧红还会飞得更高更远。   

 

附件下载:

1.jpg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