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斐男 杨昕沫:【黑龙江特色文化研究⑦】外来文化:中西合璧演绎风华万象 作者:张斐男 杨昕沫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4-01-16

      黑龙江地区的外来文化是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和运营,大量外国侨民与本地居民共同创造的异彩纷呈的文化体系。它以商贸活动为起点、以文学艺术为桥梁、以社会生活为底色,包含务实竞秀的商贸文化、精致华丽的艺术文化、多元开放的生活文化等内容,至今外来文化在商贸、建筑、艺术、社会生活等众多方面仍然深刻地影响着黑龙江的文化风貌。

      中东铁路带来商贸繁荣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东北地区16个城市开始面向国际社会开阜通商,哈尔滨成为影响最大的通商城市,历史学家鲍德威( David D.Buck) 曾评价哈尔滨是一座“铁路城市——一个随着铁路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可以说中东铁路带动了黑龙江地区现代化进程。

      据史料记载,1928 年,哈尔滨火车站出售经西伯利亚大铁路直达欧洲各城市的车票,34 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今天,中东铁路桥已经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名片,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在《无证之罪》《这么多年》等几十部影视剧中都能找到“老江桥”的身影。此外,牡丹江横道河子镇的中东铁路博物馆也见证了中东铁路的辉煌历史。横道河子镇是一个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百年历史小镇,现存俄式保护建筑104栋,其中中东铁路机车库、大白楼、俄式木屋群等5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被列入了“中国近代九大工业遗迹之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建筑艺术尽展欧陆风情

      在黑龙江的中心城市哈尔滨,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 、巴洛克、中国古典等艺术风格的建筑各显其彩,有花园式的豪华官商宅邸、交相辉映的宗教建筑、风情各异的各国领事馆、底蕴深沉的中华巴洛克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称谓在国内外享受盛誉。

      有东正教建筑圣索菲亚教堂、圣母安息教堂等近20座,还有佛教建筑极乐寺、华严寺,犹太教建筑犹太会堂,天主教的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东寺等。风情各异的领事馆址彰显了哈尔滨建筑文化的国际标准,曾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其中17个旧址仍在诉说着哈尔滨建筑的历史,比如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目前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原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目前是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此外,哈尔滨共确立了20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中央大街、太阳岛、萧红故居、红军街博物馆等,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风格建筑闻名于世。

      饮食文化留下城市味道

      隆隆而至的中东铁路列车不仅将四方来客运抵哈尔滨,也载来了异域的风俗文化和特色美食。原本在西式餐饮中常见的面包、红肠、啤酒等,逐渐成为今日哈尔滨餐饮文化的标识。

      哈尔滨人喜欢吃面包,尤其钟爱一种名为“大列巴”的俄式面包。“大”为写实(径约一尺,重约2.5公斤),“列巴”为俄语“面包”的音译。1900年,俄国侨民И.Я.秋林在哈尔滨开办秋林洋行哈尔滨分行,设立面包厂,专门生产供俄侨食用的“大列巴”。渐渐的,经啤酒花三次发酵和硬杂木烤制而形成的独特风味,使“大列巴”赢得哈尔滨人喜爱。在作家萧红笔下,品食黑“列巴”和白盐是她贫穷生活中最浪漫的记忆。

      在哈尔滨人的餐桌上,搭配“大列巴”食用的是各式腌制肠,其中最受喜爱的是“红肠”。“红肠”原产于立陶宛,19世纪末被俄国人带到哈尔滨,原由俄语原名“Литовская колбаса”(即“立陶宛风味香肠”)音译为“里道斯”,后又取外表枣红色之意,改称“红肠”。经过改良,俄式“红肠”变成了更符合大众口味的凉拌热炒皆宜的哈尔滨特色美食。今天,“大列巴”和“红肠”仍是哈尔滨人馈赠外地亲友的首选。

      “这座城,就这味,哈尔滨啤酒1900”的广告语让人们将哈尔滨与啤酒、与1900紧密联系在一起。1900年,外侨在哈尔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四年后,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啤酒厂在哈尔滨出现。哈尔滨是中国啤酒业的诞生地,哈尔滨人也由此养成了喜爱啤酒的习惯和酒文化。中国·哈尔滨国际啤酒节至今已举办二十余届,哈尔滨人以酒会友,诚邀八方宾朋。

      (张斐男系黑龙江省边疆发展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杨昕沫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