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娣:【黑龙江特色文化研究⑥】“闯关东”文化:迁徙交融绘就磅礴画卷 作者:王娣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4-01-16

      关东俗称东北,因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而得名。历史上恢宏磅礴的闯关东发轫于清代顺治年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先后历经三百余年,被美国学者称之为人类“全部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24号,第49页)。这段以山东、河北等地贫苦农民遭遇灾荒到关东谋生的人类迁徙史,打通了中原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开发了祖国的东北边疆,形成了“拼搏进取、携手并进、汇聚交融”的闯关东文化。这种文化滥觞于清初时期,根植于黑土沃野,融合于关东血脉,所积淀的“敢闯敢创、拼搏进取”的历史底蕴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时代价值,充分体现了东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至今仍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新的时代内涵。

“闯关东”塑像。(图片来源:齐鲁网)

      筚路蓝缕、拼搏进取的文化风貌绘就了闯关东文化的精神底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奋发图强、积极上进的民族,拼搏进取、艰苦创业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激励着各民族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筚路蓝缕、奋发进取,经过历史的积淀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闯关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闯关东文化的基础风貌,为形成闯关东文化的自强不息、拼搏不止的价值底色提供了精神支撑。

      清代至民国三百多年波澜壮阔的闯关东浪潮,是东北人民战天斗地、奋发蹈厉精神的真实写照。有清一代灾荒之年频现,中原地带地少人多,生存困难。为了生存下去,山东、河北等地贫苦灾民携妻带子,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以陆路迁徙,或从山东半岛乘船渡海,历尽艰难险阻来到东北谋生,身影遍及白山黑水。宣统三年官方统计,当时东北总人口约一千八百万,各种移民将近一千万。民国时期,东北移民达到了一千九百多万。闯关东移民到来之后,变“闯关东”为“创关东”,他们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在东北大地上“敢叫日月换新天”,凭借勤劳的双手开荒种地,伐木筑路,化榛莽为良田,在冰天雪地、杳无人烟的亘古荒原上生存了下来,创立了新的幸福家园,创造了新的历史伟绩。

      伟大的成就都是奋斗的结果,在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闯关东文化指引下,一代代的闯关东移民永不退缩,敢闯敢创,顽强拼搏,为逆转自身命运,开创美好生活提供了磅礴的精神力量。

      守望互助、携手并进的文化意蕴铸造了闯关东文化的价值追求。历代闯关东移民来到东北大地,为这片黑土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与当地世居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在东北大地上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各族人民密切交往、手足相亲、守望互助,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结合作精神,是东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携手共进,发展生产。清代的东北地区沃野千里,地广人稀,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当地人生活艰苦。闯关东移民到来之后,将内地的“休闲法”和“轮作法”等生产方式无私地传授给当地人,“若沙碱地则用休闲法,每年耕作一分,休闲一分,至轮作法最为普遍,每三年轮种一次,为与获茬互相轮种也”(《黑龙江志稿·农业》)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还出现了“一夫力作,数口仰食而有余”的丰收景象(《龙沙纪略·风俗》)。引进作物,改善生活。闯关东移民带来了家乡的农作物种子,无偿送给当地人种植,使东北大地上也有了小麦、荞麦等作物。还有人带来了瓜果蔬菜的种子,使广袤的黑土地上亦有了葱、蒜、韭、芥、苣、蕨、茄子等蔬菜(清·张缙彦《域外集》),改善了当地民族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变。

      闯关东移民在当地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帮助和带动当地人勤劳致富,改善生活,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进步,是闯关东移民与当地居民手足相亲、守望互助的具体体现和价值追求。

      开放包容、汇聚交融的文化特质赋予了闯关东文化的时代内涵。历久弥新、和合共生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生动诠释,也是时代赋予闯关东文化的新的内涵。三百多年间的闯关东大浪潮中,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等随着闯关东移民进入到东北地区,与当地的渔猎采集文化和谐共存、互鉴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融汇聚,逐渐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以世居民族文化为辅的兼包并蕴、开拓进取、多元融合的东北移民文化,典范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特质。

      清代东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嫩江、黑龙江流域分布着锡伯、鄂伦春、达斡尔、蒙古、赫哲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分布相对聚居,错落杂处,自古以来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形成了世居民族的渔猎采集文化。闯关东移民到来之后,带来了关内的语言和农耕文化,邻近草原的游牧文化也进入到东北地区,各个民族在东北大地上积极交往,密切交流;不同语言在东北大地上自由使用,深度交流;多元文化在东北大地上汇聚交融,碰撞交流,显示出渔猎采集文化、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彼此认同、共生共荣、互鉴发展。

      在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与当地渔猎采集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闯关东文化被赋予了开放包容、汇聚交融的时代新内涵,增强东北各族对中华文化认同,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闯关东文化也在促进民族大交流、文化大融合的同时,成功实现了文化本体的革故鼎新与主题升华。

      (王娣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