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鸿雁 丁媛:【黑龙江特色文化研究②】小南山文化:“玉”破天惊开启中华玉文化先河 作者:庄鸿雁 丁媛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4-01-11

      黑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起,黑龙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至新石器时代,更是创造了丰富的玉器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昂昂溪、新开流、白金宝等众多文化遗址,其中小南山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满天星斗”中那颗最璀璨的星。

      中华玉文化的摇篮

      距今9000年左右,在黑龙江流域的亘古荒原,诞生了一支考古学文化,它就是位于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的小南山文化。2020年5月,小南山文化遗址在全国1000余项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小南山遗址发现于1958年,此后的半个世纪中,虽然陆续有石器、玉器出土,但并没有明确的断代。自2015年起,黑龙江省文物考古所对小南山遗址进行连续发掘,发现了从距今17000年的史前时期至汉代多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以距今约9000年的小南山文化最为令人瞩目、叹为观止。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不仅数量多,且器形丰富,有玦、环、珠、璧、管、斧及各种坠饰,这些玉器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器文化组合面貌。根据碳十四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距今9000余年。小南山文化取得的考古学成果,“玉”破天惊,不仅将中国玉器文化起源时间向前追溯了1000年,还向北推进了1000多公里,颠覆了学界曾经公认的中国玉器起源于距今8200年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的认知。同时,小南山遗址砂绳切割制玉技术为后来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等制玉工艺奠定了基础。小南山制玉技术还远播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乃至东南亚。因此学术界将小南山文化誉为“中华玉文化的摇篮,东亚玉文化的曙光”。

图片由李有骞提供

      “以玉为美”文化传统由此发轫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如果用一种物质代表中华文化,那就是玉。”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玉是传统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物。而这一文化现象为中国所独有而且长盛不衰。”

      石之美者为玉,玉的礼制化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最独特的物化特征,而这一过程的发端就是小南山文化。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小南山以环玦为核心的玉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已强势崛起,引领风骚,成为东亚最早的玉文化传统,影响深远。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求是》2023年第17期发表的文章《从文物实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总结小南山文化这一重要历史地位时指出:“距今约9000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玉器,包括玉玦、玉环等,以玉为贵、以玉为美的习俗由此发端。距今5500年左右,社会复杂化进程加剧,以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玉器被赋予‘以玉事神’的深厚内涵。夏商周时代,‘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观念逐步发展,玉器成为礼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经儒家文化演绎,‘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习俗被历代文人士大夫所继承,成为君子之风的象征。隋唐以降,‘以玉为美’的风尚延续发展,具有世俗审美特征的玉器流行开来,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玉文化得以经久流传。”因此,可以说,小南山文化开启的中华文明“以玉为美”“以玉为贵”“以玉比德”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过程的实证。

      总之,小南山文化证明,这一时期的小南山先民物质生产水平、精神追求和社会形态已达到较高水平。小南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与分子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的黑龙江流域满通古斯语族人群自1.4万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基因的连续性,相互印证了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渔猎先民在中华文明早期进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正如主持小南山遗址发掘的李有骞博士所说的那样“为黑龙江流域鲜卑、契丹、女真和满族等的强势崛起找到了历史逻辑”。

      ( 庄鸿雁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丁媛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