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讲堂第1105005期

出国人员学习考察汇报会

主讲人:出国学者
发布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发布时间:2011-12-02

 

  

党委副书记、院长曲伟:出访英国、法国的启示 全球大屠杀教育研讨会内容:
    今年1月中旬,我应邀出席了由全球大屠杀基金会主办、巴黎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举行的“全球大屠杀冬季教育研讨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南非、以色列等一百余名专家学者,参观了法国巴黎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出席了巴黎市政府举行的招待酒会,访问了与大屠杀教育合作的法国国防部,踏查了巴黎郊区二战期间输送欧洲犹太难民的重要转运站遗址,亲临了二战转折点——法国诺曼底登陆现场。
    会议围绕如何避免大屠杀历史悲剧重演和大屠杀教育引发的思考等问题展开了研讨。许多学者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屠杀教育对人类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以及对子孙后代的影响。
    我在大会上对进行以防止德国法西斯为主导的“西方大屠杀”悲剧重演教育表示认同,并鉴于哈尔滨、齐齐哈尔既有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用细菌战、化学战屠杀伤害中国人的罪证遗址遗迹,也有中国善待两万多犹太人的世界人道主义光彩记录,呼吁也应对日本法西斯二战时期利用细菌战、化学战伤害中国人的“东方大屠杀”给予高度重视,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
    全球大屠杀教育研讨会收获:
    一是增进了哈尔滨与国际犹太人和平组织的了解和互信。始于宋徽宗年间的中国人与犹太人友好交往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下半叶,为逃避迫害与歧视的犹太人在哈尔滨、上海受到中国人民善待的历史表明,中国是世界少有的善待犹太人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善待犹太人的民族。珍视我国与犹太人的宝贵友谊、加强与犹太人组织的良性互动,对于进一步宣传人道主义精神、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和传递和平发展的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支持学术组织、企业和民间机构等在国际交流中走向前台、扮演角色,有利于全方位、多领域展现中国的“软实力”。
    二是比照“西方大屠杀”教育的经验可以反观“东方大屠杀”教育存在的不足。我深刻地感受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大屠杀教育不仅在教科书上有具体体现,而且注意发挥大屠杀博物馆和犹太研究中心的作用,并采用大屠杀历史图片展与幸存者现身说法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大屠杀教育深入人心。对比我国在二战中曾遭受的东方法西斯——日本侵略者更大规模的屠杀,我们对相关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和围绕大屠杀展开的宣传教育还有很大差距。我省地处哈尔滨市的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证陈列馆目前只有1500平方米、地处齐齐哈尔市的侵华日军516化学部队罪证遗址至今没有很好保护,急需抢救化学战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没有展开,需要跨国收集抢救的历史档案资料也没有全面启动,对于向世界展示“东方大屠杀”给中国人民造成伤害的教育、研究、宣传都远未到位。我们的课本上缺少反映细菌战、化学战的教育内容,我们的宣传远不及欧美国家。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在当年驻扎在齐齐哈尔市的侵华日军516化学部队遗址辟建“侵华日军第516化学部队罪证陈列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打造。
    第二,把哈尔滨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和齐齐哈尔侵华日军516化学部队遗址打造成世界级战争遗址公园。
    第三,把加强哈尔滨善待犹太人历史研究、抢救哈尔滨犹太人口述历史资料及完善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纪念馆,作为打造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世界人道主义光彩记录的亮点。
   全球大屠杀教育研讨会:
    今年9月下旬,我曾在哈尔滨应邀接待了世界500强企业、英国怡和集团主席夫人——英国战略研究所名誉所长天霞•凯瑟克爵士夫人,怡和集团驻中国首席代表——娶中国作家为妻的韦蔼德先生,美国量子基金会主席乔治•索罗斯的侄女历史学家——弗洛拉•索罗斯女士、英国前财政部长夫人——著名园艺设计大家莱诺克斯勋爵夫人(她为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创造的五个花园赢得金牌,在1998年就获得英国最好花园奖),英国著名作家麦尔卡平勋爵夫人。
    她们游览了珍宝岛、太阳岛、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参观了犹太纪念馆、731纪念馆、冰雪艺术馆。最突出的感受,一是对黑龙江省的五花山景色赞不绝口,认为“在欧洲也很难看到如此美妙、色彩斑斓的森林”;二是对哈尔滨多元文化赞不绝口,认为“很难想像哈尔滨欧洲建筑能保存下来这么多,哈尔滨的园林绿化应提档升级,冰雪文化应做强做大”。
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基辛格说了两句很经典的话:历史上两万多犹太人从欧洲来到哈尔滨,哈尔滨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善待犹太人的历史,是世界人道主义的光彩记录。
全球大屠杀教育研讨会启示:
    由此我联想到哈尔滨应该更加珍惜生态、冰雪和多元文化三大资源,“捆绑”打造“千亩冰雪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在世界上不亚于伦敦海德公园、巴黎凡尔赛宫公园、纽约中央公园、圣彼得堡夏宫公园的园林艺术水平,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冰雕雪雕艺术长廊,展示哈尔滨乃至中国多元文化风采的文化主题公园。应该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用大手笔、大气魄作出大谋划、大决策。以此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用之不尽的历史、文化、生态遗产。
    归结起来,一次出访,感触良多,写出两篇要报,结识一批高端朋友,增强了学术底蕴,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谢谢大家!
    敬请批评指正!
 

副院长朱宇:访日归来话短长
    (一)行走在“日出之国”
    去年1月24日—30日,应日本新潟东北亚经济国际会议组委会和京都立命馆大学东北亚区域研究中心的邀请,院里派我与熊星火、高桂梅和笪志刚一行四人,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从而使我与一衣带水的“日出之国”又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在7天的密集行程中,我们先后参加了“新泻2010年东北亚经济国际会议”和“东亚新背景下中日关系现状及展望国际研讨会(京都)”。
    访问了新泻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立命馆大学东北亚区域研究中心和大阪府保险医师联合会等4个日本知名研究机构和自治团体。
    会晤了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所长西村可明、日本外务省大臣官房审议官井出敬二,新潟市政府国际部部长能登谷严,中国驻日机构未来亚洲研究会副会长王行虎,中国驻日大使馆一等书记官李春光,NPO法人日中教育人才交流协会理事兵头义清,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亚洲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丸屋丰二郎、立命馆大学副校长上田宽,立命馆大学东北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松野周治。
    此次出访过程中,尤其令人感到亲切和难忘的是,利用会议茶歇时间,向参加论坛的于莎燕副省长汇报了我院考察团出访任务和工作情况。
    此外,参会期间我院考察团还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亚太所所长李向阳,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系主任黄大慧,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李玉潭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等同行进行了广泛交流。
    1月30日,圆满完成出访任务,取道韩国仁川顺利回国。应该说7天的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想起来至今历历在目。从新潟到东京,再到大阪、奈良、京都,每一个城市都各具特色,风情万种,所到之处 不仅带给我视觉上的审美冲击,更引发我思想上的触动和感悟。
    (二)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的一个小细节可能给出了答案。1871年,日本派出以财政大臣大保久利通,工商大臣伊藤博文(后来成为日本首相)为首的100余人访问团,对欧美进行了长达22个月的超长期考察。当时的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法国总统、德国皇帝和俄国沙皇都会见了日本使团。
    日本的政治精英是花了22个月对西方的政府体制、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做了详尽的考察,经过认真思考和准备后才正式启动明治维新的,包括他们采用德国的宪法。 
    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改革开放并没有经过对西方认真研究就启动了,这好比要拆旧楼后建新楼,新楼的图纸还没有设计完毕,就开工了。结果是“ 拆旧” 和“ 建新” 交叉在一起,“ 怎么拆” 和“ 如何建” 就成了一个难题。后来邓小平讲的“ 摸着石头过河” 是他内心的大实话。 
    中国人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到退休工人、出租车司机,人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可是没有琢磨小事、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相反,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而是集中精力把每件事做好。中国人常说¡°差不多就行了¡± ,日本人不会这样说,他们是“差一点儿都不行”。
    我以为应该学习日本人的认真、细致和严谨。
    (三)从爱岗敬业说起
    故事一则: 故事的主角是利用暑假到东京帝国饭店打工的女大学生, 负责刷洗这家五星级酒店卫生间的马桶。把手伸进马桶刷洗的第一天她差点儿吐在马桶里。好歹熬了几天正当她想辞工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一位老清洁工在洗完马桶后居然从中舀了一杯水喝了下去,并且自豪地说经她洗过的马桶里的水干净得可以喝!女大学生受到很大震撼和启发,打消了辞工念头。
暑假临结束时经理前来检查工作,她当着众人面从自己清洗过的马桶里舀了一杯水毫不犹豫喝了下去。在场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经理当即断定这位女大学生绝对是企业需要的人。毕业 后,她果然进入这家酒店工作,成为酒店最出色和晋升最快的员工。37岁后她步入政坛,很快成为日本内阁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在日本人看来,即使为了自己也应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说,日本人的敬业乃是由于心灵的自觉、心灵的召唤和需求。换言之,他们是把劳作看成净化心灵或提升精神境界的“ 修行” 手段,而敬业只是其在他人眼里的反映,未必是本人刻意追求的结果。相比之下,中国人之所以不如日本人敬业,从根本上说,很可能就是因为 缺乏这种心灵的自觉和内在的内需。 
    孔子提倡“ 敬事而信” 、“ 事思敬” ,就是讲对待工作要尽职尽责、严肃恭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忠” ,既有对国家的忠诚,也有对自身岗位和事业的忠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我的结论是:无论谁都应热爱自己的岗位。


副院长张新颖:访问韩国忠清北道
     按着院党委的安排,我和东北亚所的洪欣一起于9月20-23日,在以徐广国副省长为团长的黑龙江省代表团,赴韩国忠清北道参加庆祝黑龙江省与忠清北道缔结友好关系15周年系列活动。此次参会收获很大,现将访问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参观参展内容
    韩国的行政区划现有1个特别市:首尔(旧译“汉城”);9个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济州道;6个广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忠清北道是目前我省与韩国之间唯一一个缔结友好省道关系的地区,位于韩国中部,是韩国唯一一个内陆道。其面积为743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分为“3市,9郡”,人口约为158万。自1996年建立友好省道关系以来,双方在文化、体育、农林、经贸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此次纪念活动的主旨是总结15年交流成果,面向未来,谋求进一步深化合作。
    一是会议主旨发言。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参加中韩合作论坛会做主要发言。韩方为代表团安排了紧密的活动日程,学者代表团被安排参加由忠清北道发展研究院主办,清州商工会议所协办的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推介会和中韩合作研讨会”。我以“友好合作、互增实力、共同进步”为题做大会第一个发言,对如何促进两省道深入合作提出四点建议,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我院洪欣研究实习员也做了题为“中韩经贸合作现状与前景”的发言报告。参会的韩国学者中,来自忠清北道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的尹璎汉研究员做了题为“促进忠清北道.黑龙江省经济交流发展方案”的报告,从韩方学者的角度对如何促进两省道合作提了若干意见。会后我们与忠清北道发展研究院学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交流,向该机构学者介绍了我院的各项优势,表示了愿与该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的意愿,该机构学者表示出极大兴趣并希望我院能够在明年“第五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期间邀请该机构学者参加。
    二是参见我们应邀参加“忠清北道.黑龙江省缔结友好关系15周年纪念典礼”。当天的晚宴由忠清北道行政副知事宴请,晚宴开始前双方分别派出文艺团体进行了演出,在双方领导致辞后,又举行了签署备忘录仪式,随后晚宴开始,双方代表在友好和谐的晚宴氛围中进行了友好交流。
    三是在韩期间,参加了三个展览活动。我们随代表团参观了“第七届清州国际工艺双年展”,该展览于1999年首次举办,今年的主题定为“有用之物”,也许是为了呼应这一主题,今年展览举办地没有设在华丽的某某展览馆内,而是定在清州市内一家陈旧的烟草制造厂里,废旧工厂怀抱众多做工精美的手工一品,营造出了别有品味的文化空间,也真正紧扣了“有用之物”的展览主题;除了这个展示了解令我们更为感兴趣的是我们随同省政府代表团前往设在首尔贸易展览中心的忠清北道高科技产品展台,一个道的小企业高科技研发产品非常多,徐广国副省长仔细地在各企业展台前了解展品性能,并指示对某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可以考虑引进利用;参观了位于忠清北道清原郡的五松尖端医疗综合园区参观,该园区占地140万坪(约合4,637,000平方米)。目前,韩国政府已将‘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和‘疾病管理本部’等6大保健医疗国家机构迁移至此,致力将五松地区发展成为新的医疗保健产业大本营。最后的送别由忠清北道议会组织。金亨根议长宴请的欢送晚宴。宴会地点设在忠清北道著名的“佳禾韩定食”(传统宫廷料理)餐厅,徐广国副省长与金亨根议长分别代表两省道致辞,双方在热烈而愉快的氛围中交流、畅想,期待下次的会面。
    二、主要感受及启示
    一是感受到中韩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深。尽管此次纪念活动仅有3天时间,但从韩方对各项活动的精心安排以及对代表团的盛情款待,可以看出忠清北道政府对于两省道友好合作关系的珍视。应该说,是中韩两国合作的不断加深为两省道间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据数据显示,2010年中韩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韩国对华出口额更是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这一规模已经占到韩国出口总额的25%左右。这一数据说明韩国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华出口的拉动作用,我国对于韩国来讲是太过重要的经贸伙伴。这点为我省与忠清北道,以及韩国其他地区开展各领域交流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我省应该把握当前良好的发展形势,加快深化对韩经贸合作。而我院则应该多作有关韩国的相关研究,为我省扩大对韩经贸合作献计献策。
    二是感觉韩国的服务业较为发达。此次访问韩国我们共走访了清州、釜山、首尔、仁川这些城市,所到城市的餐饮住宿、运输、公共服务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礼貌热情、高效周到的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据统计显示,2010年服务业产值在韩国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3%左右,虽然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应该说韩国服务业的某些发展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感觉韩国城市管理水平较高,主要体现在交通、环境等方面。首先,从交通来看,尽管韩国城市道路并不宽阔,而且汽车密度也极高,但交通秩序却很好。各种车辆各行其道,很少见到随意变线或擅闯红灯的,绝大部分车辆自觉给行人让路,而且大街小巷、单位门前的行车线、停车位都划得非常清晰,信号灯、指示牌设置合理。其次,韩国人的环保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乘坐高速客车时可以见到,公路两旁几乎都是青山,山体都被很好地保护,整体给人感觉韩国的森林覆盖率很高。而且所到城市的市内绿化也做得非常好,街道两旁绿树红花、干净整洁;居民区内摆放着环保分类垃圾箱,韩国百姓则自觉对垃圾分类。经过了解得知,韩国政府规定,居民只需为垃圾袋埋单,并不需要交垃圾处理费。据首尔市政府部门的统计,一个家庭平均每个月购买垃圾袋的费用约为2500韩元(约150元人民币)。出于减少家庭支出方面考虑,自从垃圾袋收费制度实行以来韩国的垃圾排放明显减少。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还大力提倡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尽量采用可再回收利用的生活物品。此次出访所到之处的餐馆都没看到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纸杯的身影。应该说,韩国很好地处理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尽管在环保方面韩国较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某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是感觉韩国重视对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振兴。以忠清北道为例,忠清北道为展现地域特色,宣传当地文化,一年中每个月份都会举办各具特色的高水平艺术活动和庆典。如1月份举办“义林池冬季庆典”,目的在于将堤川地区的农耕文化遗产-义林池介绍给全国,让游客们与家人一起来游玩而举办的庆典活动;5月份举办“全国阴城小丑节”,目的在于以小丑的形式表现讽刺幽默,善良与智慧,从而让人们学习韩国祖先们用爱包容悲哀与怨恨的风格,发扬民族优秀传统;8月份举办的“堤川国际音乐电影节”则是在大自然中为市民和音乐爱好者们举办的盛夏露天音乐盛典。除此以外,8月举办的“槐山文化清洁辣椒节”、“永同葡萄节”,10月举办的“报恩大枣节”、12月举办的“永同柿子饼节”都是为宣传各地农产品而举办的乡土庆典活动。忠清北道政府通过这些庆典搭建平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让文化得以商品化,同时也让商品得以文化化,同时也提升了忠清北道的地区形象。此外,忠清北道还是很多著名影视剧的拍摄地。例如,忠清北道清风文化财团园区是在中国广受欢迎的韩剧“一枝梅”取景地;而在韩国本土广受好评的电影“薄荷糖”及“回家路上”则分别在忠清北道的堤川郡以及统马村取景。目前,忠清北道将这些影视剧拍摄地开发成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创造了极大的综合效益。
    从忠清北道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式,就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韩国从中央到地方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以及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手段相结合,创造新价值的文化振兴方式。应该说,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得如此迅速,“韩流”能够在世界占领市场,主要还是得益于韩国始终秉承着自身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穿上现代的外衣,尽展“韩国魅力”。
    三、几点建议
    一是要与忠清北道发展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两省道在学术领域交流合作。目前,我省与忠清北道之间在体育、教育、经贸等领域开展了交流合作,但学术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尚属空白。访韩期间,我们与来自忠清北道发展研究院的学者结识,对方提出希望能与我院建立合作关系。而且就在本月初忠清北道议长率团访问我院时也表示希望能够促成我院与忠清北道发展研究院之间的交流合作,曲院长也表示希望能够在明年“东北亚区域发展国际论坛”期间邀请该机构代表参会。相信如果这项工作能够成功推进,将会填补两省道在学术领域多年无交流的空白,推动两省道合作多渠道发展。
    二是要为扩大两省道经贸合作建言献策。从目前来看,我省与忠清北道尽管在经贸领域开展了合作,但合作规模还较小,合作水平亟待提高。我省与忠清北道已经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如何在这一基础上,寻找双方经贸合作契合点,带动双方交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建议我院相关研究人员多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促进两省道间经贸合作发展服务。
    三是要深入研究韩国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交通及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经验。目前,全国上下力争文化大发展,而韩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据统计,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约为650亿美元,约占其当年GDP的6.2%。资料显示,2006年至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为3.7%。尽管与美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大国相比韩国还有差距,但在当前这一时期,借鉴韩国在保护和宣传文化方面以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此外,正处于社会经济大发展阶段的我省目前还面临着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而韩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如果我省能够对韩国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合理借鉴,则可以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为此建议相关研究人员对韩国在这些方面有所侧重地加以研究,争取使得其经验能够为我所用。
    以上报告,请指正。
 

副院长刘爽:出访美国观感
    应美国瓦萨学院的邀请,今年9月14日至22日,我与东北亚所所长笪志刚、应用经济所所长王爱新、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爱民组成的4人代表团,对美国瓦萨学院进行了学术访问,随后参观考察了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在美8天的学术交流与调研考察,时间紧凑,内容丰富,每个同志都有很多感受和收获。
    多年来,我院与美国学术界的交流较少,美国学者对我院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我们的访问受到瓦萨学院的高度重视,学校有关院系为我们的来访做了精心的安排,并在校园张贴了报告会海报。
    瓦萨学院副院长瑞恩教授以及犹太研究中心和亚洲项目中心的负责人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一行。在会见中,我们向美方介绍了我省和我院的基本情况,特别介绍了我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我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达了我院希望与美国教学与科研机构扩大合作与交流的意愿。瓦萨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凯普莱教授和犹太研究项目主任布什教授介绍了瓦萨学院的历史沿革、教学情况、学科分类和研究特色,该校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等方面所做的大胆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随后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我所作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该校犹太研究中心多位学者的极大兴趣。其中,有的学者就是俄籍犹太人的后裔,有的是研究犹太宗教与哲学的知名学者。他们向我提出了俄籍犹太人迁居哈尔滨的历史原因,犹太人在哈尔滨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中国得到庇护的具体情况等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他们也向我介绍了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地,仍然保存着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档案资料的情况。通过双方学者之间的交流,深化了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研究,为今后哈尔滨犹太人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打下了基础。
    笪志刚研究员以“东北亚区域合作:提升潜力、规避风险、重点突破”为题作了报告,同样受到美国学者的关注和好评。该校经济系、亚洲经济研究中心、亚洲及东语系等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围绕东北亚区域安全与合作,东北亚区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既有相当深度,又有很强针对性的问题。大家在讨论中形成了许多共识,都感到受益匪浅,希望今后开展更多的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美国学者对我院承办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论坛很感兴趣,希望参加明年的论坛。最近,在全美发行的《瓦萨学院院报》对我们这次的学术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扩大了我院在美国学术界的影响。
    大家知道,美国没有类似我国社会科学院这样的专门的研究机构,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都出自于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并重,或者说科研与教学并重,是美国教育的突出特色,在这里我想谈谈对美国高校教学与科研情况的一点感受。
    首先,瓦萨学院建校150多年,比我国建立最早的北大清华的历史还要悠久,是全美文理学院中位居第12名的历史名校。学院坐落在距纽约150公里的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附近是著名的西点军校。校园内主要的教学楼和办公楼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参天大树和草坪鲜花环绕楼群,营造了高雅、神圣的文化氛围。联想到前些年我国一些院校合并,单纯以办学规模争取跻身世界名校的作法,不仅丧失了自身特色,教学质量又难以保证,科研成果平平,因此很难达到进入世界名校的目标。瓦萨学院不单纯追求办学规模,而是坚持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发扬特色优势,保持传统荣誉,努力培养高水平特色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作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美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以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立项,取得政府的经费支持。围绕项目建立松散的科研群体,采取项目负责人制(邀请我们访问的犹太人研究项目Program in Jewish Studies就是这种项目)。这种项目有可能是长达数年的长期任务,也可能是短期的课题,通过项目运作,就是要拿出精品成果,造就知名学者。与我们讨论的学者大多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并且有水平较高的学术专著出版,个别优秀研究生可以参加项目。
    第三,教学与科研创新蔚然成风。美国是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这与美国的大学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在瓦萨学院访问期间,看到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术讨论发言踊跃;教师上课认真准备自由发挥,学生学习思维活跃,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体现着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想,这是学生最后能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并在工作后能有更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第四,突出学校长期形成的优势特色,不断更新办学理念。该校的世界历史、经济地理、欧洲文学、世界宗教、国际政治等学科在美国很有影响,为使这些学科紧跟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理念,他们很抓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通过国际化办学,引进世界各国的知识精英充实教师队伍,招收不同国籍的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全球化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严格保证教学时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瓦萨学院来看,教学是神圣而严肃的。一方面,学校有严格的纪律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远离市区,学生和教师都在校园内或学校周边居住,教学过程极少有串课或请假现象。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大纲、作业布置、论文写作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美国大学诚实守信,严肃认真的学风,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培养,不仅有效地杜绝了抄袭剽窃行为,也促进了青年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养成。
    总之,教育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是美国现代科技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培养各行业人才的摇篮,他们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汲取的。
    我们在美国期间,亲眼目睹了占领华尔街的示威游行,感受到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对今天的美国社会经济状况也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

纪委书记战继发:访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情况的汇报
    2011年9月7日至9月13日,我与历史所刘涧南、李随安、彭传勇一行4人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访问,进行了学术交流,并接洽落实李随安、彭传勇两位学者在远东所进修调研事宜。
    这次访问是以我院主要领导先前访俄期间与远东所季塔连科所长达成的意向协议为背景的。此前俄科学院远东所曾经派人到我院进修,此次历史所李随安研究员和彭传勇博士去远东所为期两个月的调研访问,是学者交流访问的继续。
    一、完成出访任务的情况
    访问期间,我们全体成员会见了俄罗斯远东所副所长卢贾宁(所长季塔连科出访中国),双方进行了亲切热烈的会谈。双方对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予以高度的评价。我着重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在建设一流地方社会科学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松花江北岸建设新科研教学综合办公楼的情况,介绍了我院在深入研究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推进中俄区域合作方面所做的工作。同时,强调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是研究中国问题和中俄区域合作的问题的重要机构,双方加强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是十分必要的。此次我院专门派遣人员进修调研,就是要学习和了解俄方的工作经验、了解俄罗斯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沟通,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并希望俄方给予支持,提供方便。
    远东所卢贾宁副所长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及远东所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介绍了远东所得到了国家奖,普京亲自颁奖,这在俄罗斯历史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获此殊荣是破天荒的,并介绍了近年来在研究中国问题和中俄区域合作问题上开展的工作。他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近年来在中俄区域合作问题上的研究以及对黑龙江省开展对俄合作发挥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予以很高评价。他认为,莫斯科离俄罗斯远东距离较远,对当地情况和两国东部地区的合作情况可能不如黑龙江学者了解得多,双方进行沟通交流很有必要。黑龙江地处对俄合作的前沿,为推进中俄区域合作做了很多的工作,对此俄方予以充分肯定。
    卢贾宁副所长还介绍了远东所对我进修学者的基本安排,很期待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并且也愿意介绍更多的俄罗斯中国问题学者与我院学者交流。我代表我院对俄方热情接待我院学者进修调研表示了感谢,并希望这种合作能够长期持续下去。
    此外,还就卢贾宁副所长还提出了“灰色清关”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双方各抒己见,进行了学术观点的交流。
    这次出访及派学者赴俄调研,得到了远东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不仅宴请我代表团,派车为我们提供服务,而且对我访问学者予以接洽和妥善安排,保证了他们顺利完成调研任务,体现了院所之间良好的关系。
    二、出访的收获
    这次出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收获:
    第一,拓展了学术,加强了交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都是学问积累的重要渠道。此次出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很大,这是在国内无法获得的。单纯从书本和网络上的交流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亲眼看看国外高端社科研究机构的情况,彼此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体会更深,收获更大
    第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问的功夫既在学问内,又在学问外。学养、学识的积淀依赖于学者开阔的视野与较高的眼界,见多方能识广。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这次出访的每一个人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比如我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看到西方国家对历史遗存、名人遗迹的珍视对我就很有启发,在我所写的一期《要报》:“恢复商市街及打造系列历史文化旅游名街的建议”中即有所体现。
    第三,加深了友谊,有助于持续合作。通过出访和学学术交流,无疑增进了院所之间的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也有利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出访难得的经历与启示,无论是对一个领导干部而言,还是对一个学者而言,对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创造这种机会,特别是给中青年学者创造这种机会,促进他们迅速成长。
 

 

文献信息中心主任任玲:出访日本情况汇报

    2011年11月4—12日,我与东北亚所所长笪志刚及张秀杰、封安全一行四人访问了日本。此次出访有两个目的,一是参加在北海道大学举行的第二届阿穆尔河•鄂霍次克海区域环境问题国际会议,二是与我院有协作关系的环日本海研究所和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就图书交换、资料共建等问题进行会谈。
    我们首先取道新泻,访问了环日本海研究所,并与执行理事伊藤辛一举行了会谈,围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交换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双方都认识到加强相互了解与合作的重要性,并表达了进一步扩大交流、加强合作的愿望。会谈后,我们向该所赠送了我院编著的《中国—东北亚年鉴》和《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随后由在该所工作的黑龙江籍华人朱永浩博士的陪同下参观了该所的资料室。
    我们行程的第二站是札幌,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二届阿穆尔河•鄂霍次克海区域环境问题国际会议。该会议两年举行一次,今年是第二届,会期两天。此次参会人数130余人,来自中日俄蒙四国学者,有30余人在大会上发言,我院学者笪志刚和封安全代表中方在大会上做了精彩报告,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会议主要围绕阿穆尔河•鄂霍次克海区域环境保护,信息共享、区域合作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会议期间,我们与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副主任、田畑伸一郎教授就我院与斯拉夫研究中心图书互换,资料共享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并达成初步意见。
    另外,利用转机间歇,我们顺访了东京和关西地区。通过原已建立的长期友好的关系,与一些在日华人进行了交谈,加深了对灾后在日华人的生活及日本当前的经济状况的了解。
    出访收获与感受:
    (1)与环日本海研究所和斯拉夫研究中心就图书互换、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问题达成初步意向。
    (2)对我院坚持“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这一强院举措的深远意义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笪志刚、封安全两位同志是该会议唯一邀请并大会发言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这说明我院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这不但可以增加我院与其他国家相关科研机构的联系,还可以不断扩大、提高我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只有走出去,才能与国外学者直接交流、碰撞,了解国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理念,加快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抢占学术制高点,加快一流社科院建设步伐。
    (3)拓宽了视野,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一是体会到日本交通、服务业的发达。可以说是井然有序、服务周到。二是体会到日本人口老龄化特别严重。许多服务人员大多是老年人,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二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我院的图书资料建设。环日本海研究所只有20几名科研人员,拥有比较齐全的东北亚地区所有国家的统计年鉴,在那我们看到了我院的《黑龙江年鉴》、以及《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大庆年鉴》、《齐齐哈尔年鉴》等。斯拉夫图书馆几乎订购了俄罗斯所有国家年鉴、地方年鉴、海关统计。我们要力争通过提高财政拨款额度、扩大图书资料交流范围等,以满足科研人员对资料的需求。
    (2)进一步提高我院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外语水平。在此次国际会议上,我院的笪志刚和封安全老师用日语发言、回答、并提出问题,受到与会者的赞赏。这对于不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刘伟民:赴日访问考察学习的认识和感受
    2011年2月12日至23日,我们一行9人前往日韩两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学习和教育交流。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参加了访日团的的学习交流活动。一路走来,我用心观察,用心聆听,勤记录、勤发问、勤思考,积极和同伴交流心得体会,收获颇丰。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里,我仅就“日本社会印象”向大家汇报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1、交通便利,秩序井然。
    日本这个狭长的太平洋岛国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云南省。城市平均每两人就拥有一辆汽车,人口密度之大,建筑物之密集,拥车量之高举世罕见。但这个年产1000万台汽车的岛国,人们上下班却极少自己开车,主要靠搭乘地铁、公交车、轻轨等。在东京和大阪我有幸亲身体验了日本高度发达、便捷高效的城市公交,并亲眼目睹了马路上车畅其流、人畅其流的和谐画面。在日本“车让人”已成为人们的定式思维,因此学生上学放学没有家长接送。在一所小学我们有幸参观了他们的放学过程,学生放学通道因为与马路有护栏隔开,因此没有一辆汽车,学生戴着统一的黄帽,背着黄色书包,由高年级学生手拿黄色旗帜(写着“横断中”)带领低年级学生回家。如遇到紧急事故学生还可以拉响紧急呼救信号(挂在书包上的小汽车就是用于紧急呼救的),向周围群众呼救。日本的交通让习惯了喧闹、拥挤的我们不仅深刻地感受到了高效便捷,还沉甸甸地感受到了教养、秩序的力量,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2、环境整洁,人与自然非常和谐。
    在日本,比交通更引人注目的是自然环境。日本今天的环境可以说被包围在绿水青山、蓝天碧海的工业文明的怀抱中。其实在二战后,日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也曾一度工厂林立、浓烟蔽日。但日本人醒悟速度并不亚于他们的经济增长:政府曾先后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七项法律,成立了国家环境厅,开始以国家力量从立法层面全面推进公害治理。现在的日本,不论是在世界第一大都市东京还是在偏远一些的新泻市,所见都是干净的街道上决无一个“牛皮癣”,无一个垃圾桶和一个环卫工人,连的士都是纤尘不染、亮的发光。在东京的某天我们购物归来,突然购物袋烂了,最后这个袋子一直被拎到宾馆才进了垃圾桶。在旅游区,一定会摆置几个垃圾桶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容不得你乱丢。日本的环保法制建设和公民环境意识让我和我的同行肃然起敬,我想这种意识如果不是从小培养,不在学校和家庭一点一滴地培养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3、富裕而不浪费的节约型社会
    日本国土狭窄,资源匮乏,虽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但绝不浪费。“每件物品尽其所用”是日本公民从小被灌输的理念。我们入住宾馆时,服务员已在床上摆上一张温馨提示牌,大概内容是:为保护环境、节约水和洗涤剂之类的,如不需更换床单就请在床上摆上这张提示牌;如果肥皂和牙膏没用完,服务员也不会将其丢进垃圾桶;在浴缸水龙头处还会有这样的提示:不要将水龙头连续开两分钟;在用餐时如果“眼大肚子小”导致浪费就会遭到罚款。看到如此节约的社会,一个数字立即跳进我脑海:中国每天浪费的粮食可供非洲一个国家一年的粮食,再想想我国城市化进程导致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加工企业被国外控股等一系列粮食危机,我不禁寒噤连连,我想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不能只当振臂一呼的口号了!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天下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日两国文化有着亚洲文化的共性,但也因国情、体制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在日本所听到和看到的许多措施,在中国也正在实践或已经引起关注。但相比之下,我们在措施的落实和实际效果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正因为有差距才有交流和借鉴的需要。感谢院党委的信任,让我有幸踏上此次访日考察之旅,虽然短短的10天我只能对日本做一个浅层次扫描,还不能深入地了解日本教育的全部,但我深信,经过这次访问交流,我将进一步拓展自己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视野,并将其积极借鉴到我的科研教学和教育去!
 

政治学研究所所长陈静:出国学习考察汇报
    一、出访基本情况
    2010年8月16日至23日,在院党委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我作为我院出访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先后到新澙、东京、大阪、奈良、京都五个城市进行了外事访问,最后取道韩国首尔回国。
这次出访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交流。按照日程安排,我们拜会了日本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中国驻新澙领事馆、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日本黑龙江省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协会、日本外务省、韩中文化友好协会共七家组织和机构。
    学术交流程序基本相同:首先是各所所长介绍本所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接着是日方介绍自己的情况,然后双方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简短的互动交流,最后向日方赠送书籍和礼物。
    二、出访主要收获
    这次出访,尽管时间非常短暂,行程十分紧张,但在笪所长的精心安排和带领下,却是交流广泛,内容丰富。这次出访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经历,感触良多,印象深刻,收获很大。
    一是对日本社会与国民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对日本与日本人缺乏好感的看法,特别是对日本的社会管理和国民素质心生敬意。
    对日本社会总的感觉是六个字:安静、有序、古朴。走在日本的大街上,感觉一切都很有秩序。十字路口红绿灯处,人车井然有序,很少有嘈杂的喇叭声和叫卖声。尽管东京的人口密度极高,居全球前列,但东京街上的行人却并不多,公交车向火车一样按分钟到站,令人叹服。日本在社会管理上的很多细节安排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由于在日时间短暂,与日本民众接触不多,但通过有限的交流和观察,对日本国民印象深刻,感觉到他们具有注重细节、遵守规则、有公众意识和强烈的敬业精神等特质。日本国民十分内敛,在地铁上,大多数人是听音乐、看书或者阅读手机里的信息。人们很少彼此交流,更没有人高谈阔论或者打手机。日本国民强烈的公众意识和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心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二是对日本学者印象深刻。
    我们与日本的一些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的交流座谈,由于交流时间有限,再加上翻译和语言方面的因素,所涉及的内容十分有限。但还是获得几点感性认识:一是感到日本学者对我们的热情和友好。二是感觉到他们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羡慕和钦佩。三是从日方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日本学者的研究比较注重专题和个案,较少进行宽泛而宏观的研究。 
    三、对今后我院外事出访工作的建议与期待
    一是建议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拓宽出国学习交流的渠道,扩大对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
    比如省委党校这几年教授出国培训交流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多,主要原因是交流渠道较多。比如省委组织部有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到加拿大进行培训的项目,每一期省委党校都有1-2名的名额。建议院里通过沟通联系,让我院学者也能参与和分享这一培训项目。
    二是建议院里强化外语的学习与培训,特别是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体,为今后的外事出访交流储备人才,保障外事出访效果最大化。
    三是建议院里与省外办联系沟通,突破外事出访政策的制约瓶颈,让副厅级所长以研究员的身份根据研究需要能够随时“走出去”。
    一是期待我院逐渐扩大出访人员的范围,从学科带头人和所长扩展到学科后备带头人和正高,让“走出去”惠及更多科研人员。
    二是期待我院逐渐扩展出访人员的学科背景,从研究国际问题的科研人员扩展到研究国内问题的科研人员,让“走出去”惠及更多科研人员。
    三是期待这样的出访,能够常态化、制度化,让“走出去”惠及更多科研人员。

文学研究所所长丛坤:访日印象中的“四个一”
    2010年8月中旬,我与陈静、王爱丽、王刚、笪志刚四位所长组团一同对日本进行了一周的访问,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国。以一周的时间看一个国家,真可谓“走马观花”,得到的都是些零散的记忆。在此,我从城市文化研究的视角,用“四个一”来概括我的一些印象。“四个一”是指“一个空间”、“一个形象”、“一次遭遇”和“一个物件”。
    “一个空间”说的是东京地铁站。如果用什么来证明东京城市之大,那东京地铁站大概是首选。身在其中,你不知它有几层,它有多少条线路。你所能感受的就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在一个广大的空间里,几十列人虽然不是由谁来组织的,但秩序井然。他们的步调近乎一致,脚步声几乎形成了一种共鸣。面对这些步履匆匆的人群,不论身高,不论着装,一个很抽象的形容词会让你感到鲜活,那就是气宇轩昂。这种精神面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自觉与自信。反观我们的火车站、地铁站里人们的表情又是什么样子?对比中会让人有许多思考。
    “一个形象”说的是一位警察。在日本的某一天,因晚上要去拜会位于东京地铁站附近的日本外务省,上午途径东京站时我们就把随身携带的物品存放在站内一处自动寄存的寄存箱里。放入时看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感觉记得很清楚。等到傍晚回来取时,才发现东京地铁每个口寄存区设置都一样,我们绕了好半天就是找不到我们放东西的那个寄存区位了。笪所长又一再说日本人时间观念特强令我们更是着急,最后他说找警察。于是我们上到地面,向一个警亭里的警察问询。这位警察听了之后,马上出来领我们走出五六十米,指着一个地铁口交代好久,笪所长我们才找到了要找的寄存箱。在这一过程中这位警察的形象让我们记忆深刻。他年纪50余岁,一付操劳过度而倍显苍老的脸孔。看到他你会想到国内各单位打更的,或街边随处可见拾饮料瓶的老头,与我们身边警察的形象差异十分之大。
    “一次遭遇”是我亲历的一件小事儿。访日期间公务之余我们观光了一下东京塔。观光结束后,在二楼买纪念品时我不小心将装有7万多日元、300人民币和一张招商银行卡的钱夹丢在柜台上。当时未发现,晚上回到酒店才发现。当时想,如果将其与笪所长说第二天去找的话,就会影响接下来的行程安排;而且假如找不到还会影响大家的情绪,于是我决定不声张权以免影响大家。但不承想回国后不到一周,招商银行来电话,说日本东京塔的事务管理科打来国际长途,说他们捡到了我的钱夹。他们之所以能够找到我是因为钱夹中的那张招商银行卡。两个月后笪所长再次赴日时为我取回了失物。此事详情可见笪所长的博文《东京塔让我再度“仰视”》。
    “一个物件”说的是座便器,具体说就是带温水清洗的座便器。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没什么,国内几年前就已出现并被许多家庭所使用。但我告诉大家的是,这种座便器在日本各个公共场所,包括火车站已经十分普及。而试想要在中国普及它的话,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财力能不能达到,而是文明程度能不能适应的问题。十几年前,《学习与探索》的孔令贺同志曾申请到一项专利,是一种便于出门携带的纸制座便垫圈。他认为他的发明很实用,市场前景一定看好,但结果恰恰相反。因为低档旅社、低档饭店认为这东西增加成本不想用;而高档宾馆认为用了它就会显得自已的卫生未达标不够档次也拒绝采用。
    以上的确只是四件小事,但今天我们与日本城市的差距绝不在楼高楼低、路宽路窄上。也许,一个小小座便器就代表着两个国家城市文明程度的差距。
 

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爱丽:赴日本考察汇报
    一、访日、韩基本情况
    我们“四大建设一国际”团队一行5人,于 2010年8.16~8.23访问日本、韩国。以丛坤所长为团长,笪志刚所长为领队。
    7天访问了日本新潟、大阪、东京、
    奈良、京都5个城市和韩国首都首尔
    我们先后访问了7个机构
    “三 所”——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ERINA 新潟)、日本公共国际研究中心( CIPPS 东京)、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 东京)
    “二协会”——NPO 法人日本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文化促进协会(东京)、韩中文化协会(首尔)
    “一领馆”——中国驻新潟领事馆
    “外务省”
    三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
    加强日中的经济、社会、文化往来,我省尚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基于日本人更认同辽宁的现实,应充分发挥使领馆、协会的作用,加强我省与日本的沟通往来。
    基于我省与日本三个穷县往来多,与东京、大阪都市经济圈尚未建立固定关系的现实,应加大力度推进。
    还应借鉴苏州、无锡高度重视留学生、博士生、同乡会的经验,充分发挥其作用。
    以加大旅游合作为切入点,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合作走向深入。
    第二点感受
    堪称日本良心的山崎丰子发表于1995年的《不沉的太阳》真实地描写了日本共产党员在日本社会的处境。这本书不仅是她对社会的针砭,更是深刻的期待。
    日本几年一度的选举热热闹闹过后,没有多长时间就出现各种各样的丑闻,日本政坛出现了几乎“一年一相”的事实表明,日本政治也逃脱不了金钱政治,主要靠“政官财铁三角”运作,即政客、官僚与财界的结构性利益关系。
    日共为何屡战屡败?他们不缺口碑、不缺地盘但缺的是钱。 “纯”与“直”是日共在日本普通国民中的形象。日共基本上与自民党、民主党三分天下,拥有地方议员3028个,是各政党中地方议员席位最多的政党;日共的地盘不是花重金维持人情关系或者日后的利益交换承诺,而是依靠为穷人和利益受损者代言获得民众的支持。但日共缺钱:日共党中央的干部只拿普通公务员一半的薪水;日共没有向选民送礼,更不能一掷千金在媒体上为自己做广告;日共依靠的是40多万党员的党费和3000多万支持者的捐献,一直生存到今天。
    如此廉洁与正直的党,或者是“依赖国民的政党”,国民为什么不依赖与信任日共呢?为什么不给日共一个机会呢?在参议院选举结束后,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常任干部会表示“取代自民党政权后的政治会是什么样的,国民尚未形成共识”。
    第三点感受
    对笪志刚的新认识
    在日本学界和社会的影响
    语言沟通的优势
    做事的严谨周密
    热爱生活的态度

 

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刚:赴日本学术交流情况汇报
    按照院统一安排,2010年下半年,本人与院政治所、社会学所、文学所、东北亚所的四位所长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与参观考察,虽然时间矩但收获很大。由于涉及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与日本学者的学术交流涉及内容比较广,现仅就个人所从事的经济研究方面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对日本发达服务业的认识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服务业如何加快发展并演变成经济、就业、税收贡献规模等方面最大的一个产业,一直是我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在经济理论上有很多解释和说明(时间关系在此不做展开)。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均很发达的国家。这次日本之行,使我对服务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以人为本”。在日本宾馆和外面的饭店就餐中,看到的服务员很少,工作效率很高,最明显的是服务人员对顾客发自内心的微笑以及在工作中获取的快乐满足感,很让人感动。当然其他的还有一些让人充分感受到“人”所受到尊重的场面:过马路是车让人;乘公交车是车停以后人在站起下车;进入日本外务省尽管安检很严,但工作人员态度平和且有等候的座位(尽管是公共服务但也是服务)。就我们所看到的而言,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在服务产品生产与交换同时完成的过程中,双方是平等的、互信的,没有高低、贵贱、尊卑之分,彼此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尊重。我想只有以人为本,张扬人性的光辉,构筑起人与人之间坚固稳定的诚信关系,才能有效破除或跨越由于服务业所固有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对服务产品掌握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可能抑制服务交易产生和扩大的这一天然“屏障”。舍此以外,即使有再好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再大的投资、再大的消费市场,服务业的发展也可能不会令人乐观。
    二、对日本研究机构与学者的认识
此次交流的日本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日本国际战略研究所,都是带有民间属性的研究机构。总的印象是:社团捐资,运行机制有效,资金来源比较充裕、稳定;人员精干,一人多能,如刊物编辑由研究人员轮流承担既节省人力又能炼就多能(类似我院俄罗斯所);文献信息资料丰富,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仅订购的中国及各地区年鉴就很连续、齐全。日本学者对战略性问题很关注(当然这与日本国土狭小从而区域性问题也就是国家层面的问题有关),有利于研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全局性;在相互交流中以倾听为主,尽量让对方多谈,在有限时间获取更大的信息量;接触到的青年学者学历高且多有在中国重要大学留学的经历,中文听说读写能力强;对中国人尤其是学者很友好,对中国巨大的发展空间很羡慕,但也对中国快速崛起有戒心。
    三、几点建议
    1.尽量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包括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有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出去与不出去,看与不看,早出去与晚出去就是不一样。
    2.建立学习掌握外语的激励约束机制。院国际类研究所之外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建设一流地方社科院,在现在以至未来都显至关重要。
    3.加强文献信息资料建设。直接进行学术交流、调研考察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固然重要,但我们的研究更多的还是需要具备比较齐全的纸质与电子信息资料、数据库。
    4.探索建立第一财源外的稳定资金来源与服务对象。可考虑与有远见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市县政府、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机制,提高我们的供血与造血能力。
 

俄罗斯研究所副所长马友君:出访日本归来一点感受
    去年十月初,我与笪志刚一行两人赴日本参加学术会议,虽然时间很短,日程很紧,但第一次到日本的感觉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总结一下对日本的印象,感到自己不虚此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很好地体会和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日本的感知
    这次赴日本参加会议,带着任务去交流和学习,所见所闻对我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都将有所帮助和启迪。与我们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相比,了解日本只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没有真正走进日本。
    1.整洁和秩序。无论是东京还是其他中小城市,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和秩序。这和国内的城市面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整个城市都是非常整洁。守秩序方面,日本人更是守规矩。人们行色匆匆,汽车行驶速度都很快,但很少发现行人闯红灯,汽车乱停乱放的现象。
    2.高效和细致。在我们参加的会议期间和组织接待,见不到几个工作人员,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每一步骤都想得很细。
    3.安全和友善。日本人对外国人很平静,很友好,没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与身在俄罗斯截然相反,即使凌晨1—2点钟,也感到很安全。而在俄罗斯,人们只要天一黑,就早早地回到了住所,人们也一再叮嘱,夜晚最好少出去。
    4.沟通和了解。虽然我国和日本是近邻,但日本对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这与我们对日本的了解有很大的不同。笪所长和我等四个人给日本大学生做了一次相关中国知识的简单讲座,虽然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但对有关的中国省际的情况知之不多。这可能是日本右翼势力往往能兴风作浪的缘故吧。由此我感到我国现在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必要而且及时,说明文化交流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不仅要了解世界,更应该然世界了解中国。世界范围内不是涌动的“中国威胁论”确实有一小部分政客在摇旗呐喊,但更多的是广大民众对中国缺乏必要的了解。
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对于我来讲,却感到收获颇丰。我所看到的日本只是表面的想象,要想真正了解日本这远远是不够的。高度发达的日本,发展中的中国,转轨时期的俄罗斯发展各有不同。总之,这次日本之行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两国之间的差异启发我对本职工作、对国情省情的思考,激发了我对工作的热情。今后在工作中还要不断总结,发掘这次日本之行的有益启示,为本职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对我院发展的建议
    1.培养和留住人才。解决好社科院自身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引进和培养。这两年,我院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加大了力度,为我院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一定的后备力量。我院今后将继续加大对培养和引进的力度,进一步壮大我院的科研实力。我院地处边境,有诸多地域、物质条件等不利因素,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保持我院有序发展的关键。
    在物质条件与高校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应用感情这根线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我院能够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是与院党委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应该培养一种感恩的心,感谢社科院我们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依靠这个舞台,才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 整合和促进科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协同合作攻关才能取得较好的,高效益的研究对策和成果。因此,整合不同学科的学术资源,联合攻关就成为提升我院科学研究能力的必由之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联合攻关,既保证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又能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实现学术性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提高我院竞争力的实力。
    3.建立和完善体系。社科研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以成果论英雄的特定条件下,既要注重成果发表的数量,而且更要关注质量。改变目前有的人著书不立说,防止大量“学术泡沫”和“学术造假”事件的发生。创新有助于学风和学术规范的制度体系,使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化。
 

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2010年及2011年个人出国汇报

    2010和2011年是东北亚所走出去国际交流建所以来最为集中和频繁的两年,在院党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周边国家科研管理经验、考察异域社会文化开阔视野和开拓思路的战略部署下,在东北亚所各国别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近两年全所在协助院党委创造出国参会机会、参加高端国际会议、扩大与国外政府智囊机构、科研院所、民间团体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跃,全所先后20人次赴美、日、韩、朝、新(新加坡)等国出访,协助院所领导出访近20人次。所科研人员做各种发言十余次,其中大会重点发言八次,直接用日韩文发言八次。通过近两年的出访,我们对与国外学术机构扩大合作,通过出访扩大影响,提升地位,服务国家尤其是地方外交及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现结合出访谈以下三点认识。
    一、出国任务
    本人自2010年1月与朱宇副院长出访日本新泻会议以来,2010年先后出访日本五次、韩国四次;2011年出访日本两次、新加坡一次、韩国一次、美国一次,先后访问日本外交部、日本国际政策研究中心、亚洲经济研究所、日本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京都大学、立命馆大学,西南学院大学、金泽大学,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韩中文化友好协会、韩国产业银行、延世大学、忠北大学,美国瓦萨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先后5次用日语在国际大会发言并担任分会主持。还走访各层次政策和研究机构,为我院签署相应合作协议做前期工作。通过各种出访和合作协商,我院尤其是东北亚所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在东北地区初步具备了在日韩等国较为认可的影响力。
    二、出访感受
    1.出访是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最佳手段。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科研人员获得相关信息愈加方便,但要想获得最前沿信息及相关领域知名外国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扩大面对面的交流是最有效手段,也是科研人员占据信息制高点、保持科研领先度和新鲜度、多出高质量成果的有利条件。
    2.外语基本功助推国际交流事半功倍。从多年的出访体会看,掌握一门熟练的外语并用来做专业支撑,是实现学术交流效率和成就最大化的基础和扩大及深化相互理解及友谊的关键。外语不仅是工具,还是感情交流的润滑剂,国际问题研究需要强化外语水平并学以致用。
    3.出访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面子工程,最终要以提高科研水平,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与国内交流不同,与异域学者和机构的交流更考验人的注意着装谈吐、礼仪掌握、随机应变、高端观点碰撞等综合能力,一次质量高的出访令人终生难忘即在于此。
    4.考验外事交流和遵守纪律的能力。在注意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人脉的同时,出访中我们也要时刻从外事安全和国家安全角度认清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利用学术和所谓交流套取我国内部信息的部分行径,在今后的交流中时刻警钟长鸣,恪守外事纪律,使学术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防火墙。
    三、 对策建议
    1.发挥社科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独特作用,继续深化和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将其固定化、常态化和扩大化。既要发挥好为省委省政府当好智囊团和思想库的本土优势,也要有东北亚高度、亚洲视角、世界眼光,将我院的发展,尤其是国际片的发展建立在不断向周边国家输出观点观念,宣传我省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渗透影响力的国际高度,占领区域合作国际制高点。
    2.考虑到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社科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不可替代的交流便利作用日益突出,专家学者服务地方外交乃至国家外交并最终转化为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现在我国各条战线都开始重视学者和科研机构的对外智库交流优势,建议通过省委主要领导与省外办沟通协商,在鼓励科研人员出访的同时,对我院副厅级干部出访采取更为宽松和灵活的一事一议等变通措施。
    3.在鼓励学术“走出去”的同时,通过考察,我们也认识到学术交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请进来”也日益增多,吸收国外学者参与到教学、外围科研等不涉及外事保密等科研教学工作中已是普遍现象,建议在适当时机,在国际片及我院教学领域进行试点,引进国外学者在我院中短期进行客座研究、双语教学,实现研究成果共享和深化人员相互往来。
 

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王爱新:出国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2011年9月13日我随团出访了美国,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向各位进行汇报。
    一、美国人如何看中国
    在瓦萨学院我们除了就“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研究”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等专项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外我们就“美国人如何看中国”与瓦萨学院的师生及华盛顿的及费城普通民众进行了交流,虽然说不上全面,但也颇具代表性,他们大部分没有来过中国,他们是依靠媒体了解中国。当问到“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时,大部分人说的是中国菜,认为很好吃。很多美国人一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大米,说中国向美国出口了很多大米。其实,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长期以来是不够吃的,但这几年,中国大米出口不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统计今年中国大米产量大幅增长,将推动世界大米产量增长3%,达到7.21亿吨打破去年7亿吨的历史最高纪录。而今年全球粮食危机,中国限制了大米出口。所以美国人吃中国大米的机会恐怕不多了。
    让美国人举出最熟悉的中国人,提到最多的学者们是毛泽东、邓小平,而大部分普通民众则是李小龙、成龙两位武打明星了。此外,有美国人提到了周润发、郎雄和李连杰。而对于姚明,美国人也比较熟悉。也许在美国人看来,亚洲人的面孔很相像,所以有被访者承认自己总是把中国人和日本人搞混,还有一名美国人干脆把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也错当成中国人了。由此可见,美国普通民众对外界的了解远没有我们中国人多。
在谈到“哪些产品是中国制造的”这一问题时,美国人几乎异口同声:身边的日用品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的。年轻人更是把黑莓手机等一些热门电子产品归结于中国制造,说如果没有中国制造,恐怕就没有通讯交流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美国人几乎没人想得起有什么品牌是中国的。其实,中国打入国际市场的品牌或多或少都追求一种“洋味儿”,因此难以让外国人想起中国品牌。就拿中国家电企业海尔来说,在纽约第五大道时代广场上,投巨资矗立大型电子广告牌,品牌本身就是个简写,借用了当年合作方“利勃海尔”公司品牌的后半部分,难怪美国人误会以为这是德国品牌而不是中国品牌。联想起韩国的“三星”、“现代”都直接用自己的音译打入国际市场,中国企业什么时候也能用不那么“洋味儿”的品牌打入美国市场,让美国人记住中国品牌呢?
    当问到“最不喜欢中国什么方面”时,没有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大概受到美国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比较大。在林肯纪念馆,比较典型的是一位老者,上来就提到中国对达赖喇嘛的立场,另一位妇女则很不喜欢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中国超生的人要交大笔罚款,让她难以理解,还有一名学生,说不喜欢中国的“共产主义”。一名黑人朋友最想对中国人说的是:“请不要伤害我们了”,意思是中国掌握了很多美国的国债,可能对美国民众不利。从这些交流中我们感受到,越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美国民众,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从内心里对中国还是有好感的,但他们更担心中美间的经济摩擦可能影响自己的就业,而生活相对富裕的白人则更关心中国的政治改革、人权、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至于已经多次到过中国,对中国有充分了解的“中国通”们,在肯定了中国的发展之后,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是年轻的大国,还不适应在世界扮演更主要的角色,邓小平提出了明智的“韬光养晦”政策,但随着中国国内“骄傲的声音”不断响起,中国已经被放在全世界的放大镜下,“即便轻轻一咳嗽,每个人也都能听得到”。年轻时曾在中国天津留学的美国学者沈大伟认为,在过去一年里,中国的外交方式发生了变化,“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狭隘的、利己主义的政策,中国第一、中国第二、中国第三”。这些都表明了美国学者对中国可能走向孤立主义的担忧。
中国一直强调“中国特色”,美国人也一直强调“美国例外”。那么当“中国特色”遇到“美国例外”的时候,确实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化解分歧。正如基辛格所说的,中国要成为世界级的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以便处理更为开放的问题。也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使中美间的“特色”和“例外”变成谅解和共识。
    二、以用立学,学以致用
    在瓦萨学院的学术交流中,另一个感触最深的是,美国学者的知识面宽,信息量大,自由度高,例如在谈到东北亚区域合作问题时,布什教授,对美国政府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同时又提出了中国的招商引资与“中东铁路”的模式是否相同,既涉及了历史又引申到了政治层面,又提出了“侵略是否有功”等问题,从而反映了该人不仅研究犹太文化也研究历史、经济和政治。经我们深入了解,该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充分反映了他们教学理念就是以用立学,学以致用。在教学和科研的团队里,知识结构是多元化,某一个课程或某一科研项目的承担团队,由具有研究文学艺术的,还有研究经济的,还有研究政治等等诸多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因此他们的成果既丰富多彩而且还鲜活,针对性极强。
    通过这次出访,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一是坚持学用结合,并且常态化,二是在调研一个选题,解决一个问题等方面,采取资源整合,组建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团队,三是创造更加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变约束为自愿和自觉。
 

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熊星火:赴日考察团出访情况汇报
    2010年1月24日——30日,应日本新泻2010年东北亚经济国际会议组委会和京都立命馆大学东北亚区域研究中心的邀请,有幸参加了由朱宇副院长为团长的第二批赴日考察团组(四人:朱宇副院长;科研处高桂梅处长;农村发展所熊星火所长;东北亚所笪志刚副所长),对日本新泻、东京、大阪、京都进行了友好访问。
    此次出访,一是拜会了一个日本国政府机构:新泻市政府国际部:二是参加了两个高级别的国际研讨会。“2010年新泻东北亚经济国际会议”、 “东亚新背景下中日关系现状及展望国际研讨会”。三是访问了三个日本国的研究机构:新泻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立命馆大学东北亚区域研究中心、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四是走访了四拨日本及中国在日的友好人士:参加大阪府保险医师协会欢迎晚宴、与未来亚洲研究会友好人士共进午餐、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学者异国午餐交流、与我院职工大学毕业学生共聚晚餐。
    此次访日感触颇深,对我来说有这样三个第一和两个遗憾。
    一是在社科院工作近40年了,这是第一次参加由社科院组织的出国,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在社科院工作期间还能因公出国,说心里话真要感谢这届院党委的关怀。此次这样有计划、有步骤、范围比较大的安排出国学习,这也是40年建院以来首次。党委也特别考虑到了向我这样在社科院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一些老同志给了优先安排。每每想起这些,心里总会暖暖的,生成一股感恩之情。
    二是第一次出国参加这样级别的国际会议。亲身体验了什么叫国际学术会议。通过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的发言,也了解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到了不同文化基础的人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次出去,回过头来总结,自己还是能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学术报告发言,还是拜访研究机构的介绍,还是民间友好人士座谈,及在日本的中国人谈他们眼中的日本,都能认真地听、想,晚上回到旅店通过日记记下一些感悟。
    三是第一次去日本。虽然是短短一周时间,但接触的面还是比较广。日程安排的活动就有10次,接触的有政府官员、学者、民间团体友好人士、在日本的中国人。还参加了一些非日程安排的活动。这要感谢小笪子,为我们这次出行安排的这样好。虽说每天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我们的笪老弟为了节约,还不让座出租车,全靠两条腿忙于奔命,确实是很辛苦。但静下来品味还是值得的。
    到了日本身临其境,生活在日本国度之中,通过看到、听到,零距离的接触各界不同层次的人,对日本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认识和没到过日本国,通过间接对日本的认识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一到日本国土,你就会有一种一时还说不清的感觉。我们第一站是新泻,在这那开“2010年新泻东北亚经济国际会议”。这是一个只有81万人口的以农业为主的边境城市。可能也是因为目前日本经济状况原因,加之这城市历史上发生一次大级别的地震,造成的破坏惨重。居民生活主要是日本阁楼式建筑为主。城市不是很喧闹、繁华,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干净、整洁、宁静。给人的感觉生活在这里能很舒适、幸福指数也会很高。人们生活都很务实。我只说几件看到的小事的感悟:日本国是个电子设备生产发达国家,在市场上高端和低端产品都有卖的。20年前的盒式录音机,在我们国家市场上根本看不到,日本还有卖的。现在年轻人的随声听mp3-4,在日本大街上还经常看到一些老人使用小的盒式录音机。环保理念也置入到生活中。我们这一路看到奔驰、宝马、等豪华汽车不超过10辆。日本是汽车生产大国,自己产的丰田、本田牌的豪华车也很少见到,都是一些1.3、1.6小排量汽车。就是在东京大都市也是一样。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生活理念是:务实而不浮夸,丰实而不豪华。
    我们的第二站是东京,在这里重要的任务是要拜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我们这次一共拜会了三个研究机构。给我的感觉突出的是机构都不太大,人员也不是很多。经费比较充裕,亚洲经济研究所每年经费相当人民币几个亿。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明确、单一,多半是跟踪研究。选题的范围比较小、针对性强。研究方式方法,有些向我们的应用对策性研究,用大量的数据说明事物的真实面貌。这也许和我们拜访的研究机构性质有关,都是一些隶属实体部门研究机构。另外感触最深的是亚研所图书馆的国际化、人性化、现代化数据库,资料大全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中国的史志,全到一些边远的小县地方志,我都没有看见过,他们都有。他们是定期到中国来采购。
    第三站是大版,在这里我们要拜访院里的老朋友,大阪府保险医师协会,这是一些有过二战经历的对我们比较友好的朋友。自助餐形式的晚宴,更有助于相互间的自由沟通。言谈中也感到侵华战争在日本民众中认识差距很大,阴影还是比较重的,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也许是多年来中日关系不冷不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还参加了“未来亚洲研究会”会长的招待午餐。这是一个半官方中国设在日本的民间团体,他们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及时反馈日本的各类动向、信息。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对日本、中日关系、整个亚洲的今天、明天及未来都有了加深的了解。
    第四站是京都。参加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和日本立命馆大学联合举办的“东亚新背景下中日关系现状及展望国际研讨会”。在会议结束前,安排了中日学者回答提问。日本学者提的最多的问题是,中国能不能造航空母舰,什么时间造。看他们的情绪对来自中国的威胁、恐惧怕得要命。在日本的民众中这股情绪也是不小的。
    初次到日本总要逛街、购物。大街上看到的日本人还是有礼貌、守规矩的。比如说,红绿灯日本人都能做到自觉遵守。不像哈尔滨治理交通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疯狂大货还是治理不了。在日本大街上很少看见交警,而我们到处都是。这也说明民众的法制观念太差。交警越多纳税人的负担就越重。透过这些小事,也能反映出日本的法治社会比较健全的。而目前的中国到处都会觉察到人制的痕迹。
    日本很重视外国游人在日的消费,秋叶原就是专门为来日的外国人提供的商业圈,在那里中国的银联卡是可以通用的。刷卡消费本来就是一种不计后果的透支消费。通过这些来扩大内需。还抓住外国游人的心理,通过打折、退税的诱惑提升在日的消费。大多数人都难以抵御这些诱惑,不想买也都下手了。也看出日本人的营销策略是很高明的。日本市场各国产的东西都有,买东西大都看是否是日本产的,因日本产的诚信度高。虽然是一些生活小事,但都反映治理国家的大道理。
    还有两个遗憾。
    一个遗憾是这样的机会对我而言来的晚了些。但对在座的年轻人,是一个好的开头。本届党委为了贯彻吉书记“纵观国际风云”,培养、打造队伍出发,打开了这扇大门。我也深信,只要尽心尽力为社科院发展做贡献,机遇总会来的。
    第二个遗憾是作为研究人员在日本的时间短了些。但这种考察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出国进修、课做研究、访问学者等更适合研究人员沉下去,深入研究的形式很多,有些方式院里也在用,随着发展面会越来越广,走出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最后我要说的,不是日本什么都好。比如说,对美国的态度。在民众中就是一种盲目的崇拜。美国整治日本最厉害,一个汇率把日本弄得经济十多年不景气。这次“丰田汽车事件”就是为了解决美国国内汽车业不景气,失业率过高找茬。其实美国几大品牌汽车隐形问题。要比丰田油门脚踏问题严重的多。反过来日本侵略了中国,有好多人对中国的态度极其恶劣。我讲的日本好的方面,是因为我们是出去向人家学习,毕竟现在机会还是不能人人都出去,党委让我们出去把学到的讲出来和大伙共享,这也是个人的感悟,也不一定对。谢谢大家。
 

科研处处长高桂梅:谈出访日本体会
    2010年1月非常有幸作为院职能处室负责人第一个随团出访日本。这次出访团组由朱宇副院长为团长,成员有熊星火所长、笪志刚所长。一行四人出访任务主要是参加在新泻举办的“2010年东北亚经济国际会议”和在京都举办的“东亚背景下中日关系现状及展望国际研讨会”。除此而外,在日本期间还拜会了新泻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新泻市政府国际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等。另外,还参观了日本京都、大阪市中的一些重要古迹。这次走出国门的考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我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对我促动很强,让我感触很深。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的体会:
    一是日本主办者尽全力组织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会议。
    通过出访参加的两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强烈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息和严密的组织性。浓厚的学术气息主要体现在会议有鲜明的主题,凸显在会场所布置的背景上。报告人用制作精致的PPT演示所阐述内容,丰富的数据和生动图片的展示冲击力比较强。评论人的深刻点评直接到位,体现学术观点的强烈碰撞。与会者的认真听会和积极提问,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关系。会场上学术报告时气氛严肃,学术互动时气氛活跃。日语、英语的交流也反映出学者多种语言的驾驭能力。整个学术会议开得非常具有学术韵味。
    严密的组织性主要体现在日程安排的紧凑和内容的丰富;体现在会场各种设备的配置齐全;更体现在接待人员对与会者的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让我们感动的是从下飞机那一个刻起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和参会行程全部安排到位,专人的接待和陪同保证了所安排事项的全部落实。无论是会上人员还是我们所拜访人员遵守时间的程度让我们感到日本人对时间的珍惜和准确把握,也体现出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重。
    还让我们对日本学者感到钦佩的是他们的敬业精神。一人往往承担多项任务,工作不计较时间,加班加点是常态,快节奏、高效率体现其工作风格。我们拜访的几家研究机构都非常注重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与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研究单位建立广泛的交流关系,经常举办学术会议,安排科研人员出国进行考察,积极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交往中,学者谦和、与人友善,体现学者风范。
第二点体会,日本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舒适。
    在日本出行期间,处处感受到一种现代文明。网络化、一体化的交通格局让人感到交通的便捷。轻轨与机场的衔接、四通八达的网状分布、快速安全的新干线和方便快捷的自动售票系统体现了交通的现代化。各种交通工具上的人们静默无语,没有大声喧哗,既使在上下班高峰时间,人们依就井然有序,处处谦让体现人的文明程度。既使在十分狭窄不为宽敞的旅店房间,需用设备一应俱全,体现人性化服务水平。干净整洁,窗明几净,这是到过日本所有人的切身感受。历史古迹保存完好,在繁华的市区经常会有历史悠久的古迹蕴藏期间,体现出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相互融合。城市与城市的不同,保持着各自独有的风格。城市的绿化和美化无处不在,虽然我们出访日本是在较为寒冷的冬季,但许多樱花树的挺立景象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樱花盛开的壮美景色。
    尽管我们出访日本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紧张快节奏的日程安排让我们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日本的真实。日本对于我来讲不再只是个国家的指称,而是有许多感性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有许多人文的和历史的记忆和回忆。另外,与团组成员的和谐相处,加深了了解和友谊。出访团组成员在国外的良好表现也为我院赢得了应有的声誉。感谢院党委给我这次出访机会,使我走出国门,感受到了异域风情,体会到了不同文化,领略到了世界文明,为今后我院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思路,为更好做好管理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我期盼着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也能走出国门,接受不同文化的洗礼,做到兼容并蓄。
 

 历史所研究员李随安:李随安彭传勇博士结束赴俄访学回院

    2011年9月7日至10月22日,历史研究所李随安研究员、彭传勇博士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收集俄罗斯研究黑龙江历史资料。
    在俄期间,李随安、彭传勇会见了俄罗斯汉学家热洛霍夫采夫、拉林、加里诺维奇、波尔吉亚科夫、萨莫伊洛夫、米罗弗伊茨卡娅等,并就学术问题交换了看法。二人把各自的著作《中苏文化交流史(1937-1949)》、《俄(苏)与外蒙古关系研究(1911-1945)》赠送给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东方文献部、远东研究所图书馆和俄罗斯同行,同时获得俄罗斯学者赠送的学术著作20余册。
    10月19-21日,俄罗斯科学院召开主题为“中国走向进步和现代化的百年之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国际学术会议。李随安、彭传勇应邀参加并分别作了《1950年代的中国教科书与苏联形象》和《苏联专家与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学术报告。
    访俄期间,李随安还专程到图拉省的雅斯娜亚•波良纳参观列夫•托尔斯泰故居,拜谒墓地。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他曾翻译《道德经》,在老子的“无为”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思想。他的作品,特别是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在中国广泛传播,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在莫斯科期间,李随安、彭传勇生活节俭、勤奋工作,为收集资料付出巨大劳动。他们在纳希莫夫大街租用了不大的住宅,自己买菜做饭。他们每周一、三、五在远东研究所图书馆,二、四、六去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星期天则去阿尔巴特街的旧书店、旧书摊寻访有价值的书刊。40多天里,他们没有休息过一天。10月1日这天,他们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度过。这天,李随安拍照了3本书――《俄侨在非洲马格里布》、《“第一浪潮”俄侨论俄罗斯的民族问题和命运》、《苏联,1934》,彭传勇阅览了近10部关于中俄关系史和俄侨史的著作,如《流亡中的俄国知识分子:满洲》、《在华俄侨的精神文化》、《俄侨在满洲帝国》、《满洲的肺鼠疫》(上下卷)、《中国人在西伯利亚》、《中国人在苏联远东》、《满洲是俄国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俄中关系史1618-1917》、《中东铁路统计年鉴1924》等。由于长时间不间断地拍照,他们的数码照像机机身发热,都受到损坏。
    李随安、彭传勇在莫斯科发现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如整套的《中苏文化》杂志、《满洲经济通讯》杂志、《东省杂志》、《亚细亚时报》杂志、《大满洲帝国》、《共产国际与国民党》、《莫斯科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政策》、《占领满洲与中国人民的斗争》、《占领满洲与帝国主义的争夺》、《日本在满洲和上海的军事行动》、《独立的满洲》、《阿穆尔边区1906-1910》、《中国国家体制与苏联在华政策》、《齐齐哈尔副都统》、《呼兰城》、《西北满洲》、《吉林省中国文化史料1644-1902》、《远东的图书事业》、《中东铁路商务代表鲍洛班的报告》、《当前经贸关系中的蒙古》、《远东的鼠疫及防疫举措》、《杰出的苏联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参加者》、《满洲军事统计资料》、《满洲:自然、人口、手工业、生活、城市与管理》、《阿什河副都统》、《俄罗斯东方学的哈尔滨分支》、《满洲的俄国学校》、《满洲的教育体制》、《哈尔滨:人口普查的结果》、《哈尔滨:俄国在满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天的两个儿子:辽宋关系研究》、《契丹文字研究》、《亚洲东部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中世纪的外交:金和宋的关系(1127-1142)》、《12-13世纪女真-乌德盖的文化:远东通古斯各族的起源问题》、《金帝国的历史》、《女真文化和金国(10世纪-1234年)》、《12世纪女真人的金属工艺和金属加工(根据赛京城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都具有很高的科研参考价值。
    李随安、彭传勇还将一些重要的俄罗斯学术著作和文献拍摄下来,如著名中国学家斯卡奇科夫编写的《中国书目》(记载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所有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著述,该书在国内极为罕见)、远东研究所主持编纂的4卷5册档案文献汇编《20世纪俄中关系:资料与文件》中的两册(每卷多达850页,对深入研究中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档案文献)、《大满洲帝国》(1942年出版于哈尔滨,系统介绍了日本侵占东北后俄罗斯侨民群体的状况,对于我国的俄侨史研究极有价值)。
    调研过程中也有遗憾。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藏240多篇关于俄侨的副博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以及大量关于中俄关系史和俄侨史的著作,如果能收集回国,将大有益于我院、我省、乃至全国的中俄关系史和俄侨史的研究。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对复制这些成果的收费标准太高,每页复印费普通图书6卢布、稀缺图书15卢布,打印每页6卢布。由于经费不足,他们只能复制上述论文和著作的部分序言、目录、结语、个别章节,同时大量地阅览相关图书并手抄个别段落。由于文献庞杂和数量太多,为寻找最有价值的信息,他们耗费了大量精力。如对于两万余页的《东省杂志》,他们只能就选择性的拍摄一小部分。莫斯科的阴雨天气很不利于拍摄,相机一直在闪光状态下工作,电池消耗很快,影响了拍摄质量和数量。(历史所)
 

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高晓燕:
    一、国际会议《近代东亚历史的现状与既有史料的利用》
    时间:2010年3月5——8日
    地点:京都 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该中心是日本政府的研究结构,相当于中国的社会科学院。这次会议由国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和殖民地问题资料研究部共同举行。该中心经常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曾经多次组织中日学者共同研究的研究班,选一个课题,然后开会、研讨,最后出书。
    该中心在京都西郊,田园风格的庭院,依山而建。邀请我们的部门是中国部,主要邀请研究东北史的研究者,黑龙江邀请了我和王希亮老师,辽宁省邀请了辽宁大学的胡玉海、金颖教授。吉林省邀请了东北师大吕元明教授。还有台湾的学者在这里进行访问研究,也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有日本各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等学者近60人参加。
    3月5日,会议在京都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会议室正式召开,主持会议的是该中心副教授刘建辉,现在该中心负责中国部的工作。 
    王希亮讲《东北沦陷史的几个问题》,我发言:《东北沦陷史实证研究》,用TTP图片,效果不错。辽宁的胡玉海教授讲了《张作霖的出身问题考辨》,吉林东北师大吕元明教授虽然没有到会,有他人代为宣讲他主编的中日合作项目《东北殖民地时期文化大事典》。
    还有其他日本学者发言。
    总结:日本人总是找个小题目深入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宏观,尤其是看到吕教授编辞典的广度,很受启发,以后可以借鉴。
    收获:结识“山本班”的人。山本有造多年来组织其弟子从事东北殖民地领域的学术研究,撰写了多部专著,形成势力。
    西村成雄是研究东北史的专家,写了大量论文、专著,影响很大,不仅学问好,人品更好。我在研究生授课中(日本研究中国东北史现状)重点介绍过他。邀请没有见过面,通过日本朋友向他要了好多资料。这次见到本人,感到很亲切,仙风道骨,令人敬仰。主要他汉语好,交流很多,我的收获也很大。
    二、“纪念抗日战争65周年”活动
    2010年7月14——17日,日本新澙县政府劳动组合邀请
    讲演《日本侵华期间的化学战及遗留问题》
    新澙观光:历史博物馆、白山公园等。参观田中角荣纪念馆、柏崎刈羽核电站。把自己写的书赠给新潟县图书馆。
    三、《东亚和平与历史认识》论坛
    2010年11月19日——23日,在韩国首尔举行。该论坛成立于2002年,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次是第9届。论坛由中日韩三国分别主办,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牵头。所有经费列入近代史所与人权发展基金会的合作项目。是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平台。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日本强占韩国100周年之际,对东亚和平共同体的重新思考》。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学者、教师、民间和平人士及青年学生等70多人出席了会议,近代史所有多人参加。
    会场在北汉山上的一个西式教堂举行。会议主题是《日本强占韩国100周年之际,对东亚和平共同体的重新思考》。会议安排严谨,有发言、评论。我安排评论香港简兆平先生的文章《亚洲正陷和平危机》。中国人权基金会的代表发言,介绍了他们的工作。会议还有其它主题的分会:教科书问题、青年论坛、教师论坛。
    大会通过了中国、日本、韩国三方共同起草的《和平宣言》。大家相约下届论坛在中国北京再相见。
    参观了景福宫,相当于我们故宫的地位。民俗馆里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
    参观了江华岛,1876年,日本派出舰队,侵入江华岛一带,强迫朝鲜政府订立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岛上有不少历史古迹,高丽宫遗址,江华山城,传灯寺等等,景色宜人,令人叹为观止。这里与朝鲜隔汉江相望。与韩国的延坪岛比较近,我们登岛当天,朝鲜炮击延坪岛。
    研究人员参加会议是非常必要的。收获:
    1、 开拓视野,兼听则明;
    2、 搜集资料,利于研究;
    3、 广交朋友,扩大影响。
    我的这几次出访都是日本或韩国邀请并提供经费。希望以后院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科研人员能够有机会走出去。
 

东北亚研究所学者封安全:出国汇报总结
    2011年11月4—12日,应北海道大学低温研究所和斯拉夫研究中心邀请,我参加了在日本札幌举行的第二届阿穆尔河•鄂霍次克海区域环境问题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主要议题是阿穆尔河•鄂霍次克海区域环境保护、信息共享、区域合等问题。此次会议的特点是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交织,既有自然科学学者做报告,也有社会学学者做报告,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同一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在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题目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本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资源进行了综合阐述,向与会者提出三个观点。第一、森林资源不同于石油、煤炭,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资源开发与森工产业现代化单凭俄罗斯一国之力不能完成,需要引进国外资本;第三、对俄远东地区林业领域投资感兴趣的国家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以往对于开发俄罗斯资源,中日两国恶性竞争,几乎没有合作,其最大受益者是俄罗斯。中日俄联合开发远东地区森林资源,这对远东地区森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远东地区的环境保护及三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加此次国际会议收获颇丰,也有很多感触。
    第一、开阔了学术视野,增长了见识。参加国际会议,给你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机会跟国外知名学者讨论共同关注的问题,听取国外学者的不同见解,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向国外同行阐述自己的观点,解答国外学者的疑惑。
    第二、参加国际会议,可以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外科研机构、学者的联系与沟通,拓展人脉关系。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进一步加强了与斯拉夫研究中心,特别是加强了与我的导师的联系。虽然我回国了,但我们的联系一直没有间断,以前我们是师生关系,现在是师生加合作关系,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关系更对等、更加密切了。我也经常参与他的课题工作,这次见面,他表达了来年邀请我在适当的时候去斯拉夫研究中心做一段时间客座研究员的想法。这说明我的科研成果得到他的认可。
    第三、日本学者的治学精神、治学理念、治学态度细致入微。举例来说,此次会议配备了中日俄双向同声传译,但PPT却要求用英文来做,当时不是很理解,就问一下相关人员,得到的答案是虽然有同声传译,与会者是一边听报告一边看PPT,如果PPT用日本的话,俄罗斯不懂,用俄文的话中国人、日本人不懂,那就找一个多数人都懂的语言,于是就选择了英语。日本人做事的细致程度,不得不让人敬佩。
    几点意见:
    1.鼓励科研人员,特别是搞国际研究的科研人员尽量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发言最好用外语。
    2.鼓励多向国外杂志投稿,在这可以提出你的观点,发出你的声音,提出你的见解。向国外杂志投稿会使你的受众范围更广,这对提高个人和社科院的知名度,扩大与国际间的联系都有很好促进作用。
    3.希望院里为年轻人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支持。我非常感谢院里给我提供的机会和支持,使我能够进一步加强与日本学者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沟通。通过与外国学者的交流、碰撞,学到了国外学者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及目前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拓展了人脉关系。这次学术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因此希望院里为年轻人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支持,这对提升社科院在国际中的地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研究所学者吕萍:中国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访日心得

    首先,感谢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给予年青人“走出去”参与科研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感谢院里为我们出国人员提供了这次交流的平台,接下来,请各位老师和我一起来分享在访日期间的一些心得体会。
访日背景介绍
    2009年末,习近平同志访问日本时,同鸠山首相达成协议,将中日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扩大到青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确定日本政府自2010年起,分6批邀请共约700名中国社会科学青年研究者访问日本。
    作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一名青年科研人员,本人有幸参加了2010年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日中友好会馆共同举办的为期7天(2010年7月5日-11日)的首届青年访日活动,此次访日活动是外务省实施的“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的一环,分为“东亚经济”和“全球气候变暖”两大主题。本人从五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访日活动层次高,范围广
    本届青年访日团是由中国与日本高级领导人在2009年协商提出,因此,访日活动得到了中国驻日大使馆、日本外务省等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临时代办孔铉佑特别指出:“希望这种交流能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不要仅仅局限于形式。”日本外务副大臣藤村修致辞称:“菅直人政府非常重视日中关系,将其视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二、访日团规模大,团员年龄轻
    本届(首批)青年访日团由51名成员组成,包括潘家华团长、张友云副团长及周云帆秘书长和48名团员,其中,48名团员一部分来自于9个地方社科院的18名团员,其余30名团员均来自于中国社科院,并且按照日本方面的要求,团员的年龄均在35岁(包括35岁)以下,表明日本政府更加注重了中国青年一代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
    三、 访日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学术交流方面,就“东亚经济”分团而言,既有与瑞穗综合研究所、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神户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的现场学术交流活动,又有对株式会社艾利奥尼克斯公司(纳米科技)与松下电子公司的实地参观。
    在文化体验方面,既能感受到银座与秋叶原等现代商业设施的繁华,又能体验出有马温泉与日式榻榻米风格(榻榻米在我国汉代盛行,到唐代就逐渐淘汰,在日本,榻榻米仍然是接待贵宾的场所)的传统文化,凸显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风俗的守旧性结合是日本文化的特色,同时也感受了正在进行的参议院选举拉票等日本社会活动。
    四、研讨问题的多角度性
    “东亚经济”分团主要讨论关于“东亚地区合作”、“日本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的问题,包括日本的经济、社会与政治问题,从而使本届访日活动多角度地研讨了中日经贸合作的新途径,为中日两国的科研人员提供开放式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专家知识结构的全面性。日本专家学者都会尽可能地回答青年科研人员的问题,并且出席的日本专家学者大部分都熟悉汉语,有的学者在北京大学留过学,甚至有的学者在日本驻华大使任过职,比较了解中国的国情,因此,研讨中日经贸合作等方面比较切合实际。
    五、地方社科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由于本届访日团的48名团员主要来自于中国社科院,及东北三省社科院、长三角地区社科院以及环渤海地区社科院等9个地方社科院。
    访日团员的地域多元化,一方面使青年科研人员在学术领域进行相互交流;另一方面,针对各个社科院发展的特色议题也进行了沟通,互通有无,为今后社科院之间的各方面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图片欣赏
    1、众所周知,日本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日本相关部门鼓励60-65岁有能力的老年人走出家门,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服务行业,在有马温泉的服务人员中就有一些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在65岁享受养老金时也要享受一些补贴,这也给日本财政带来了压力,因此,在参议院选举时,一些被选举人提出:提高消费税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从而吸引民众的眼球,达到拉选票的目的。
    2、在我国街道上垃圾桶类型一般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在日本街头垃圾桶分类比较细,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理论渗透到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很值得我们国家、我们省学习与借鉴。
    总之,针对我个人而言,本届访日团活动既是一次难得的日本学习之旅,又是一次了解中国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科研发展的机会,既有机遇,亦有挑战。机遇是使我了解日本经济发展的现状、经验,以及在东亚地区的定位,为研究我国、我省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为今后科研创造更多的机会;挑战是本人知识结构与地方社科院,尤其是中国社科院青年科研人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从而激励我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
 


地址: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