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生平简介 | 著作资料 | 研究资料 | 故居 | 专家介绍 | 学术文萃 | 文学研究所 | 萧红国际研究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萧红 >> 研究资料 >> 评论
有一个作家名叫萧红
作者:sa6

    作家的荣誉,萧红生前并没有享受多少。她一生居无定所,少年时为反抗父亲包办的婚姻,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一岁,死时身边并无亲人和爱人。从林贤治先生撰写的传记《漂泊者萧红》上可以看到,在萧红把写作当成职业后,她先后的两个爱人、知名作家萧军和端木蕻良似都颇不重视她的写作。传记作者因此尤为感慨萧红作为女性在性别和写作上遭遇的双重歧视。
    这倒好,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萧红。她始终是一个平民的女性,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书写生活,从不拿捏任何的姿态。在她同时代的作家中,还没有人像她一样时常处于饥饿、寒冷和疾病中而孤立无援。所以,从写作之初,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她写乡村中众多的“奴隶”的命运,并且认为自己不配悲悯他们,而应该是他们悲悯她。这便是萧红写作的特殊价值所在。
    和同时代的女性相比,萧红比绝大部分人都更敢于追求自由和人生价值。然而值得探究的是,萧红的命运却不比大部分人好。在她的身上,同样的悲剧重复发生,她当初遇见萧军的时候怀着别人的孩子,而与萧军分手选择和端木在一起的时候,她又正怀着萧军的孩子。而这两次她都没有做成母亲,孩子或送人或夭折,作为她的爱人此时都没有伸出援手。在两性关系上,她一再被遗弃。因此,即使他们是刚刚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男女,萧红的命运仍喻示了两性间巨大的鸿沟。
    而跟鲁迅先生的交往,是她生命中短暂地感受到温暖的时刻。是鲁迅先生接纳和庇护了她和萧军这对身无分文、来自沦陷地东北的流亡青年,并且对她的写作给予了热情肯定,赞扬她的作品对于北方人民“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描写,“力透纸背”。许广平回忆,总是听到鲁迅向朋友推荐萧红的《生死场》,而且认为,在写作的前途上,萧红是比当时的其他人更有希望的。鲁迅的早逝,让萧红倍感悲痛,她是失去了精神的父亲。
    萧红,这位天才的女作家,因其生命的短暂而被文学史低估,现在是重读萧红的时候了。 林贤治新传《漂泊者萧红》,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通路,靠近萧红。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萧红国际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