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后的党中央与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作者:车霁虹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更新时间:2016-09-30

      文章作者:历史所车霁虹研究员,该文章在《奋斗》杂志第九期全文发表。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从内战漩涡走向救国救民战场的壮举。红军长征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一方面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另一方面,长征的胜利也影响了东北抗日斗争形势发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后,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的领导与关注,进一步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使正在东北地区抗击日本武装侵略的东北抗日联军,有了坚强的后盾和前进的方向,在增强抗击侵略者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意志和信心方面起到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其“北上抗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利用中国内乱之机发动了侵华战争。国难当头,正处在国民党当局重重打压之下的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9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为“满洲事变”发表宣言。22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战斗在反日斗争最前线的中共满洲省委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就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响应。随即又派遣大批干部来东北组织和领导抗日斗争,组建了东北抗日武装。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 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中共满洲省委认真贯彻指示信精神,从1933年9月起,中共满洲省委把党领导的各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

      就在中国共产党广泛宣传联合抗日唤醒民众的过程中,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动政策,不断对各个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反复“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根据地损失达到90%。为了以实际行动宣传和推动抗日,同时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向西转移,拉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序幕。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央的统治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为党中央选择了正确落脚点——陕甘革命根据地。

      二、长征胜利后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的关注和影响

      党中央到达陕甘根据地首府瓦窑堡后,按照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的《抗日救国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由于主力红军在地理上与东北更加接近,而华北地区又即将成为抗日战场,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会议还研究了主力红军与东北抗日联军互相配合的问题。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立了主力红军东征直接对日作战、加紧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为此,党中央还一度设想对东北抗联实行双重指挥,即在接受以陈云、杨松(吴平)为核心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的同时,接受以刘少奇(胡服)为核心的中共北方局的领导。1935年12月29日,张闻天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那里领导工作,名义是中央驻北方局代表。他去的任务主要是加强对反日学生运动及游击战争的领导”,后因日伪严密封锁和形势急剧变化而未能实现。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消息传到党中央,毛泽东得知满怀喜悦。1936年1月1日,在亲笔起草的致朱德电报中,毛泽东将“中央已派大批人去指挥抗日战争,东三省抗日战争有大发展”列为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以来取得的八大成就之一。

      三、东北抗联为打通与延安的联系组织了艰苦的西征

      1936年2月,直接领导东北党组织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开辟了东南满、北满和吉东三大游击区。活跃在东南满地区的第一军杨靖宇和第二军王德泰,为打通与“北上抗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中央红军的联系,组织了艰苦的西征。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同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上半年,杨靖宇率领第一军在南满地区积极主动地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取得了突袭通化伪军邵本良部团部驻地、高丽沟伏击奉天伪教导队一部、辑安白石砬子突围等战斗的胜利,扩大了南满游击区。

      为了打通与中共中央和关内红军的联系,第一军军部和南满特委决定,以宋铁岩等率领第一师一部400余人组成西征部队,直趋辽西、热河,策应关内红军的东征。部队于6月28日踏上征途,但很快遭到日军大批兵力围堵,为了免于陷入敌人重围之危险,遂决定暂时放弃西征计划,化整为零,分兵回师。途中,虽然取得了摩天岭全歼日军一部战斗的胜利,但部队多次遭到追敌袭击,损失较大。这样,打通与关内红军取得联系的行动没有成功。

      四、党中央对抗联的高度评价深刻影响着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红军长征胜利后,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斗争和抗日联军的高度评价,深刻影响着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8月10日毛泽东在写给救国会主要领导人章乃器等人的信中指出:“我们东北抗日义勇军能够进行继续英勇的抗日斗争,敌人的报纸承认东北义勇军已使敌人损失‘十万以上的生命和几万万的金钱’,并使日本帝国主义不能很快地侵入中国内地,虽然他们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可是对于国家、民族已有了巨大的功劳与帮助”。同年10月13日,《救国时报》第64期以一整版的篇幅全文发表了这封信,不久又被苏联杂志《太平洋》转载,于1937年传入东北,以杨靖宇为首的抗联第一路军曾组织学习了毛泽东的这封信。这封信对抗联指战员深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坚定意志和信念起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使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在全国抗日斗争中突显重要,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也更加重视。1937年7月,在庐山谈判中,周恩来向国民党当局通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斗争的情况,高度评价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这一指示传到东北后,给予抗联杨靖宇、魏拯民等同志以巨大鼓舞。

      自1937年7月至1938年2月,毛泽东多次起草电文,部署八路军挺进东北工作。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将“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破坏敌人的后方”作为全国军事总动员的九大任务之一。

      在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上,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之一杨松(吴平)作为抗联代表,向全体代表作了抗联工作报告。会议向杨靖宇和东北抗日联军发出慰问电。慰问电充分肯定了东北人民抗日斗争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任务和光明前途,重申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和收复东北失地的坚强决心。慰问电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北抗联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同年年底,这份电报经中苏边境国际交通线辗转传入东北,成为抗联指战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胜利后党中央高度评价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并多次派人到东北寻找东北抗日联军;而战斗在东北的抗联指战员们,也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心系延安,心系党中央,多次派人与党中央联系。抗联指战员经受住了严峻的生死考验,采取小部队分散游击的形式,继续与日伪军作战,使抗日游击战争的点点星火始终在东北大地上燃烧。他们与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一起英勇战斗,最终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民族的解放。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