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刘宁:解除量化指标束缚、助推尖端学术突破 作者:刘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更新时间:2019-03-19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在委员驻地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请她畅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

  刘宁告诉记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才能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才能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在此过程中,敬畏学术,推动尖端学术突破,改革和完善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改进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量化和指标化的不合理评价方式,建立一套学术评价的科学体系,让学术回归学术,用学术逻辑评价学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创研究的薄弱,严重制约了尖端学术突破的形成,对我国在世界科学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产生重大影响。推动尖端学术突破,需要多方合力,而加快改进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量化和指标化的不合理评价方式,尤其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刘宁认为,我国的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是追求尖端学术突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然而,当前的学术评价体制,未能充分关注尖端学术发展的特殊需要,普遍采用的量化和指标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束缚尤为突出。片面量化和指标化的评价方式,伤害最大的就是尖端学术研究。尖端学术突破来自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研究,思考周期长,涉及的问题重大而复杂,绝不能追求“短、平、快”,绝不能用片面量化和指标化的方式来评价管理。特别是学术创造力最为旺盛、有实力冲击学术尖端的中青年才俊,现在深陷各种量化指标的考评中,很难保持学术定力,这种现象严重制约我国尖端学术突破的形成。目前,我国已成为“论文大国”,但尖端学术与建设创新大国的目标还远不相称,基础研究和原创研究的短板亟需弥补,对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量化指标松绑”尤其紧迫而必要。

  “尖端学术研究尤其需要宽松的氛围,以及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环境,现行学术评价的集中性和统一化,对此的束缚也极为严重。”刘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更宽松的氛围,在尊重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千姿百态的学术高峰。

  在刘宁看来,目前教育部的学科评估对高校建设发展影响巨大。该评估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对不同学科类型的评估有所区别,但尚未引入针对不同学术层次高校的“分级”原则,没有充分关注到一流高校推进尖端学术发展的特殊需要,对一流高校掣肘过多。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应尽快采用分级评估,为一流高校特别制定更适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效促进一流高校的尖端学术研究,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加快实施。

  针对一流高校的评估,刘宁在两会提案中提出如下建议:

  1,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36所单独制定更为合理的评估标准,考虑到制度改进的复杂性,可以先从前几轮学科评估中综合成绩排在前几位的大学入手进行试点。

  2,对一流高校的评估,应主要采用国际国内同行评估,彻底淡化论文数量、项目数量的指标权重。要让“双一流”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对标,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关起门来与国内高校比论文数量、课题数量、头衔数量。

  3,对于一流高校的评估,建议有更长的时间周期,从目前的4年一评,扩展到8年一评,给一流高校更多时间从容发展,充分形成自身特色。

  4, 取消学科评估中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发表统计。统计在读研究生的论文,会助长学生在读期间追求多发论文的浮躁学风。应当营造鼓励研究生潜心学习的学术氛围,为冲击学术尖端培养越来越多的一流人才。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