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俞可:以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作者:俞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更新时间:2019-03-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教育工作确立的总基调。两个“更”充分体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基于这一论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站在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打开更宽广的国际视野,练就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同民族复兴要求相适应

  教育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聚焦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仅一步之遥。决胜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也在农村。城乡发展差距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被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打好脱贫攻坚战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式脱贫攻坚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中国就占七成以上。然而,截至2018年底,贫困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县还有111个,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县尚有98个,这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难啃的硬骨头。2019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正迎来“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目标越近,任务越艰巨,就越能凸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先手棋角色。

  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中国扶贫的特色在于中国“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扶志与扶智相统一。“造血式扶贫”与扶智就是扶贫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的“五个一批”中的“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既是贫困之源又是扶贫之策。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2018年,94%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达到“20条底线”要求,72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专项计划共录取10.38万人,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与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成效斐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扎实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精准脱贫,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高。只有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才能打赢教育扶贫这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攻坚战,进而提高脱贫质量,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其战略部署体现在本届“两会”召开前夕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份我国史上首次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制定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宣示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重点部署的十大战略任务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第十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者指制度安排,其现代化聚焦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后者指制度执行,其现代化重在把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提高科学治教、民主治教、依法治教的水平。2018年,中央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引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些政策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1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发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动员令。可圈可点的是,2018年,教育部会同3个有关部门联合向校外培训机构扰乱中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恶行宣战,全国2963个县(市、区)已启动专项治理整改,其中2758个县(市、区)已基本完成,完成率93.08%。此举把校外培训机构从野蛮生长拉回到有序轨道。今后一年,要借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破除教育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促进优质的教育治理资源共享,重点在于深化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以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教育,一头连着民族复兴的伟业,一头连着每个孩子的命运、每个家庭的未来。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其工作目标: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均以人民为中心,皆以人为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列为人民期盼之首,号召教师承担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坚守根本宗旨,就是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把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发展得失的根本标准。政府工作报告视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为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举措,以补齐民生短板,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胜之道。

  职业教育是推进就业优先政策的根本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首创,意味着把就业置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定位之高、篇幅之长、范围之广、财力之强,前所未有。就业面临存量型压力、结构性矛盾和转型期制约,保就业是稳增长的必要前提。就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大招。一方面增加招生人数,扩招100万人,在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中挖掘生源;另一方面增加财政投入,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并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扩大职业教育带来的民生实惠,各级政府的推力须与职业院校的实力相得益彰。以国务院2019年1月24日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引,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启动“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为杠杆,以2021年中国举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内涵建设既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亦可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的双重困境,更可打开边远贫困地区青少年改变命运的通道,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进而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风尚。

  幼有所育是推动建设学习大国的坚实根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拥有发展权。人的发展,以及由发展而抵达的美好生活,根本靠教育。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却又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环节,产业化与小学化严重,学位供给量与教师专业化不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事关千家万户,是党的十九大对改善民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从两方面强化幼有所育:针对三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要多渠道扩大供给,以安全保障、收费合理、家长放心为衡量标准;针对三周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201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制定的学前教育文件,以公益性与普惠性为原则,建立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为建设学习大国夯实根基。

  同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振兴与进步并非隔屋撺椽,而是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有条件。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带来的经济转型阵痛以及由此引发的财政收支平衡紧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仍然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只增不减,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故而,务必做到“科学花钱、按时花钱、均衡花钱、有质量地花钱”,将教育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中,牢牢把握资源配置的战略重点:均衡与卓越。社会进步必然是共同的进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便为协调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重点放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以积极应对人口变迁挑战,并充分挖掘我国富饶的人力人才资源。而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即为创新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归根结底就是人才驱动、教育驱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让卓越的教育为创新筑基、为创业架桥、为创造铺路。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亦旨在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培育大国工匠。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策。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民族振兴首先应该就是乡村振兴。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仍是必须补齐的一块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019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撬动其他四大振兴的支点,也是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动力。教育承载着培育乡村建设人才和塑造乡风文明气象的双重功能,是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利器。2018年,92.7%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16个省份整体通过国家认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一方面,通过制订完善农村学校布局规划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标准,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支持青年农村人口以弹性学制方式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疏通乡村教育这根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才能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进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站在这个战略高度,党和政府坚持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框架中,对教育工作作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战略部署。人民网2019“两会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改革被列为今年“两会”十大热词。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改革开放实现我们党的伟大觉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发出新的宣言书、动员令、最强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犹如一场接力跑。身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与迎接新中国7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只有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为打造“活力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筑基,让中华民族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把中华民族明天的希望高高托起。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委托专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